 |
|
|
|
|
|
龍樹辯破方法的商榷 -- 從漢譯「中論頌」之論六根與因果說起 |
|
|
|
Author |
廖明活 (著)=Liu, Ming-wood (au.)
|
Source |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
Volume | n.121 |
Date | 1985.07 |
Pages | 14 - 18 |
Publisher | 鵝湖月刊社 |
Publisher Url |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龍樹=龍猛=Nagarjuna=kLu-sgrub; 中論頌; 六根; 因果 |
Abstract | 以龍樹為首的中觀教學,一向以善破知名。例如作為中觀學派本門教典的「中論頌」,其極大部分章節,便都是用在批判常識、外學與異宗底觀念和教義上。此等批判若視作教化上蕩相遣執之手段,其效果是無庸置疑,但若看為名理上客觀之論證,卻頗有未能使人信服之處。而前人疏釋「中論頌」時,又往往祇順著頌文本身的思理詮述,至於此思理自身的可接受程度如何,則罕有進一步的評定。此乃為拙文嘗試要做的工作。以下我們以「中論頌」之論六根及因果為例,條別出龍樹辯破方法的一些特色及其可商榷之地方。於此兩問題,我們都是首先臚列龍樹主要論據所在的頌文,次而大體上依照青目註申釋其意義,最後並從名理角度,對其旨趣和合理性作出檢討。
原始佛教已提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有情生命的組合。並有「六根」分別照了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而引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之精神作用之說法。在小乘部派的學說裏,六根每被歸入法數之目下,被視為本具見色、聽聲等作用的基本存在要素。代表了初期大乘思想的「般若經」既唱言一切法空,自然亦以六根為空,故經文中乃屢有「十二入空」、「十二入不可得」(六根與六境合稱「十二入」)一類的話,惟經主並沒有對其所反對的六根為自性存有之觀點,作出理論上的辯破。而這正是龍樹「中論頌‧六情品」之旨歸所在。又「六情品」主要是環繞著眼根設論,至於其它五根,則祇於結頌處說司類推而知,並沒有逐一評述。
|
ISSN | 18133738 (P) |
Hits | 559 |
Created date | 1998.07.22 |
Modified date | 2020.02.04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