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Author |
李開濟
|
Date | 1984.05 |
Publisher |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Location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輔仁大學 |
Department | 哲學系 |
Advisor | 李振英 |
Publication year | 74 |
Keyword |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想蘊; 梵行=Pure living=Noble action; 般若波羅密多=般若=Prajnaparamita=Prajna=Perfection of Wisdom; 波羅蜜多=paramita; 佛; 行蘊; 尼陀那=因緣=Nidana; 四諦=四聖諦=cattari ariyasaccani=The Four Noble Truths; 心經=Heart Sutra; 五陰=五聚=五蘊=五取蘊=Panca-skandha=Panca khandha; 中觀 |
Table of contents | 一. 心經異譯名稱 二. 心經譯文 三. 引言 (一) 心經譯本的來源 (二) 譯者介紹 (三) 心經重點 四. 序論 五. 本論 (一) 瞭解心經的雙重困難 1. 文字障礙 2. 方法隔閡 (二) 法相析義 1. 波羅蜜多 2. 般若 (1)般若體義 (2)般若與波羅蜜的關係 3. 心 4. 五蘊 5. 六根與六塵 6. 十八界 7. 四諦與十二因緣 8. 空 (三) 人類的身心狀況 (四) 觀空法 1. 十八空與二十空的對照 2. 觀空法分類 3. 心經中觀空法的重要性 (五) 色空四句的層次變化 1. 句型代換的可變性 2. 不異與即是的蘊涵 3. 抽離與落實的過程 (六) 空與無的比較 1. 問題緣起 2. 老莊之無 3. 佛學中空與無不同義 (七) 五蘊空的處理 1. 想蘊行蘊是空的關鍵 2. 常態五蘊和散亂五蘊 3. 蘊與識的辨析 4. 平衡與化解 (八) 法空相的完成 (九) 心經隱然含有相應梵行的精神 六. 結論
|
Hits | 401 |
Created date | 1998.07.22
|
Modified date | 2015.08.19 |
![](en/images/logo/bg-btn-edit.png)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