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景德傳燈錄之研究 -- 以禪師啟悟弟子之方法為中心 |
|
|
|
Author |
蔡榮婷
|
Date | 1984.06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www.ncc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政治大學 |
Departmen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Advisor | 李豐楙 |
Publication year | 74 |
Keyword | 藏經=大藏經=Tripitaka; 研究方法; 其他; 方丈=Abbot; 公案=語錄=Koan |
Abstract | 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範圍、使用方法及研究過程。第二章探討「景 德傳燈錄」之撰述者、成書年代、取材、體製、內容大要、板本等外圍問題。第三、 四章為本論文之重心,探討禪師啟悟弟子的方法-第三章以符號和語言為範圍;第四 章以動作和默為範圍-說明老師因弟子程度之不同,而運用各種方法:(1)反詰的 、暗示的、意在言外的、無義味的語(2)溫和或激烈的動作(3)沈默等導引弟子 悟入自性。方法雖不等於「道」自身,卻具有幫助弟子悟入自性、提昇生命的層次等 作用。第五章為結論,說明禪師啟悟弟子的方法的特色。
|
Table of contents | 一. 敘論 (一)研究範圍與研究素材 (二)研究方法 (三)論述方式與研究成果 二. 景德傳燈錄之成立及其版本 (一)撰述者及其成書年代之考察 1. 撰述者 2. 成書年代 (二)版本考述 1. 藏經本 2. 單刻本 (1) 宋刊本 (2) 元刊本 (3) 明刊本 (4) 民國刊本 (三)材料來源及其形式之探討 1. 材料來源 (1) 披奕世之祖圖 (2) 采諸方之語錄 2. 體製與內容大要 (1) 體製:記言體,譜錄體 (2) 內容大要 (四)結語 三. 禪師啟悟弟子方法之探討 (一) (一)運用符號之啟悟法 1. 圓相 2. 圓相與文字之配合 (二)運用語言之啟悟法 1. 答與問相干者 (1) 以肯定句表達者 甲. 依經偈解說者 乙. 直接回答者 子. 以日常生活回答者 丑. 以學生病根回答者 寅. 以強烈肯定回答者 卯. 舉例回答者 辰. 以矛盾法回答者 (2) 以否定句表達者 (3) 以疑問句表達者 (4) 以反詰句表達者 (5) 以條件句表達者 (6) 以感歎句表達者 2. 答與問不相干者 (1) 詞,句 甲. 語詞 乙. 語句 子. 日常語句 A.敘述句 B.否定句 C.反詰句 4. 命令句 丑. 詩偈 (2) 召喚 (3) 聲音 甲. 喝 乙. 吽 丙. 叱 丁. 噓 3. 運用語言與動作配合之啟悟法 (1) 語言與老師之配合 (2) 語言,老師與物之配合 (3) 語言,老師與學生之配合 (4) 語言,老師,物與學生之配合 四. 禪師啟悟弟子方法之探討 (二) (一)運用動作之啟悟法 1. 老師自身之動作 (1) 單一部位之動作 甲. 眼部動作 子. 眼之開合 丑. 視 乙. 口部動作 子. 笑 丑. 張口 寅. 出舌 丙. 手部動作 子. 一種姿態之動作 A.豎指頭 B.指 (點) C.展手 D.撫掌 E.擺手 F.以手作啄勢 G.以手作撮勢 丑. 多種姿態之動作:彈指一聲,展開兩手 丁. 足部動作 子. 展一足 丑. 駐步 (2) 多部位配合之動作 甲. 眼,口之配合 乙. 手,耳之配合 丙. 手,軀幹之配合 丁. 足部與其他部位之配合 子. 下禪床立 丑. 起入方丈 2. 老師與物之配合 (1) 老師與拂子之配合 (2) 老師與拄杖之配合 (3) 老師與其他器物之配合 甲. 拈布毛吹之 乙. 推枕子出 丙. 舉茶匙子 丁. 敲床腳 3. 老師與學生之配合 (1) 手部與學生之配合 甲. 托 乙. 搊住 丙. 摑 (2) 足部與學生之配合 甲. 蹋 4. 老師,物與學生之配合 (1) 老師,拂子與學生之配合 (2) 老師,拄杖與學生之配合 (3) 老師,其他器物與學生之配合 (二)運用默之啟悟法 1. 良久 2. 默然 (三)結語 五. 結論 (一)關於景德傳燈錄 (二)禪師啟悟弟子方法總述 (三)展望 |
Hits | 552 |
Created date | 1998.07.22 |
Modified date | 2015.07.2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