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Author |
黃連忠
|
Date | 1994 |
Publisher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Location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淡江大學 |
Departmen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Advisor | 龔鵬程 |
Publication year | 82 |
Keyword | 圭峰宗密; 教禪一致=禪教合一; 佛教與儒家=儒佛會通=和會儒道=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密教; 禪宗 |
Abstract | 透過宗密生平著作的文獻考證,從分析宗密的禪教史觀 想的義涵;從中晚唐佛教文化與三教互動之考察,分析宗密和會三教 憒@分為十章,並附有「宗密事跡暨三教互動大事年表」及相關論文三g: C說明本題研究之目的與價值,以往研究之檢討與限制,以及本文研s之主旨與方法。 穸頁ゴO與著作>。從宗密的傳記比較中,介紹宗密的生平大要與交C行誼;從宗密之著作分類,說明其學思歷程之遞變。 銩Q背景與法嗣傳承>~&;。此章分別闡述宗密儒道思想之背景、禪宗法鄐宏漼甞P華嚴教學之師承。 I教史觀及其判攝之依據>。分析宗密的禪宗史觀、教判史觀,以及v密判攝禪法、教法之依據。 苳@致思想之研究>。此章以《禪源諸詮集都序》為研究中心,分別 Q之系統建構、論證歷程、判攝根據、分析方法與理論根源。 苳@致與和會儒道思想形成之文化背景>。從中晚唐佛教文化環境之珗謘B三教思想互動之概觀,進而說明宗密和會三教思想之文化觀。 |三教思想之研究>。此章以《原人論》為研究中心,分別說明和會T教思想之系統建構、論證歷程、判攝根據、分析方法與理論根源。苳@致與和會儒道思想的哲學意義與文化價值>。闡釋本文研究主題 ⅶ靋?O判釋禪教各派的思想與根據,廣攝禪教各派的互證與融和,以彖楖悁繸苳漸~的矛盾與流弊。 苳@致與和會儒道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學術地位及影響>。說明宗 瑣シN地位,影響後世的是樹立三教調和之論證模型與宋明道學之思想珛o。 C總結前說,闡述佛教理論與實踐的互證及融和之道,三教調和方法蛌澈媞c與未來發展,以及宗密的和會思想對現代思潮的啟示。
Chapter 1 "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purpose and value study, the xamination and limitation of past studies, objectives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Chapter 2 " The Life ,Biography and Works of T''''sung-mi ". Chapter 3 " The Background of T''''sung-mi''''s Thought and His Chapter 4 " T''''sung-mi''''s Viewpoint of the History of Teaching and His Criteria of Classification of Teachings" Chapter 5 " The Study of T''''sung-mi''''s Thought of the of Ch''''an and Teaching". Chapter 6 "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sung-mi''''sof Ch''''an and Teach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His Thought of the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hapter 7 "The Study of T''''sung-mi''''s Thought of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hapter 8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Cultural T''''sung-mi''''s Thought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an and Teaching as the Syncretism of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sim". Chapter 9 "T''''sung-mi''''s Thought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aching and the Syncretism of Buddhism,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hapter 10 "Conclusion" illustrates the ways ofnd intergration of the Buddhist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of syncretizing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the inspiration of T''''sung-mi''''s sycretism upon modern trend of thought.
|
Table of contents | 一. 導論 (一)本題研究之目的與價值 (二)以往研究之檢討與限制 (三)本文研究之進路與方法 二. 宗密之生平傳記與著作 (一)宗密之傳記與生平大要 (二)宗密之交遊與道風行誼 1. 宗密的交遊概況 2. 宗密的道風行誼 (三)宗密之著作與學思歷程 1. 宗密的著作分類 2. 宗密的學思歷程 三. 宗密之思想背景與法嗣傳承 (一)宗密儒道思想之背景 1. 早年求學歷程的背景 2. 引用儒道經典的討論 (二)宗密禪宗法嗣之領受 1. 南宗荷澤法脈的領受 2. 圓覺思想禪法的特色 (三)宗密華嚴教學之師承 1. 學習華嚴教典的過程 2. 華嚴五祖祖位的成立 四. 宗密的禪教史觀及其判攝之依據 (一)宗密的禪宗史觀 1. 確立荷澤法脈的傳承主流 2. 安頓禪宗各派的師資承襲 (二)宗密對禪宗各派的理解及其判攝禪法之依據 1. 宗密對禪宗各派禪法的理解 2. 宗密判攝禪法之依據與方法 (1) 從禪法性質論不變隨緣的判攝根據 (2) 從學禪根機論頓悟漸修的判攝根據 (三)宗密的教判史觀 1. 確立禪教相資的思想背景 2. 安頓佛教經論的思想流派 (四)宗密對教門各派的理解及其判攝教法之依據 1. 宗密對教門各派教法的理解 2. 宗密判攝教法之依據與方法 (1) 從性相二分到全揀全收的判攝根據 (2) 從會相歸性到心性一元的判攝根據 五. 宗密禪教一致思想之研究--以《禪源諸詮集都序》 為研究中心 (一)禪教一致思想之系統建構 1. 禪源諸詮集都序的撰述旨趣 2. 禪教一致思想的系統與建構 (二)禪教一致思想之論證歷程 1. 先敘禪門後以教證論證程序 2. 十門分別總歸一心涵攝歷程 (三)禪教一致思想之判攝根據 1. 配對相符方成圓見的圓教論 2. 辨識法義但歸一心的一心論 (四)禪教一致思想之分析方法 1. 立破合涵攝網絡的分析方法 2. 洞鑒源流合一論的詮釋進路 (五)禪教一致思想之理論根源 1. 宗密圓教論思想的超越根據 2. 宗密一心論與起信論的體系 六. 宗密和會三教思想之文化背景 (一)中晚唐佛教文化環境之考察 1. 佛教宗派的形成與開展 2. 帝王政治的支持與壓抑 3. 安史之亂的影響與衝擊 4. 佛教文化的教化與流行 (二)中晚唐三教思想互動之概觀 1. 三教講論的流行與轉變 2. 三教思想的互動與批判 (三)宗密和會三教思想之文化觀 1. 三教思想的理解與詮釋 2. 文化倫理的融和與會通 七. 宗密和會三教思想之研究--以《原人論》為研究中心 (一)和會三教思想之系統建構 1. 原人論立論緣起與組織結構 2. 原人論敘述系統與體系建構 (二)和會三教思想之論證歷程 1. 破立合三段推論的論證程序 2. 三教分別歸一心的涵攝歷程 (三)和會三教思想之判攝根據 1. 權實了義不了義之判攝根據 2. 全揀於究竟說全收於一心論 (四)和會三教思想之分析方法 1. 破立合立體思惟的分析方法 2. 洞鑒源流合一論的詮釋進路 (五)和會三教思想之理論根源 1. 宗密儒道思想的了解與詮釋 2. 宗密一心論與起信論的體系 八. 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思想的哲學意義與文化價值 (一)判釋禪教各派的思想與根據 (二)廣攝禪教各派的互證與融和 (三)調解佛教內外的矛盾與流弊 九. 宗密禪教一致與和會儒道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學 術地位及影響 (一)會通一代時教之哲學大師 (二)樹立三教調和之論證模型 (三)影響宋明道學之思想啟發 十. 結論 (一)佛教理論與實踐的互證及融和之道 (二)三教調和方法論的建構與未來發展 (三)宗密的和會思想對現代思潮的啟示 十一. 附錄 (一)宗密事跡暨三教互動大事年表 (二)從宗密《註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真空觀思想 之正義 (三)從《佛說盂蘭盆經疏》論宗密融會儒佛二教 孝道思想拔濟鬼道業苦的文化意義與現代啟示 (四)佛教學詮釋系統建構方法芻議 |
Hits | 688 |
Created date | 1998.07.22 |
Modified date | 2015.08.25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