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黃心川 (著)
|
Date | 1989 |
Pages | 496 |
Publisher | 商務出版社 |
Location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認識論=Epistemology;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奧義書=Upanishad; 部派佛教=Abhidharma Buddhism; 婆羅門教=Brahmanism; 耆那教=Umasvati=Jainism; 金剛乘=真言教=瑜伽宗=坦特羅佛教=密教=密宗=Tantric Buddhism=Esoteric Buddhism=Vajrayana Buddhism; 初期佛教=早期佛教=根本佛教=原始佛教=Primitive Buddhism=Early Buddhism; 吠陀=吠陀安陀=Vedanta; 佛教哲學=Buddhist Doctrines=Buddhist Philosophy; 佛教; 佛; 大乘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導言 1.印度概況 2.印度哲學史概觀 3.印度哲學的基本特徵 4.研究印度哲學史的意義和方法 5.印度哲學與中國 二、吠陀中的哲學思想萌芽 1.《黎俱吠陀》時代 2.名稱與內容 3.多神論與一神論 4.哲學思想萌芽 5.社會倫理思想 三、奧義書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1.時代 2.名稱 3.唯心主義哲學的中心思想 4.素朴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5.對立的時空觀 6.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個陣營,兩條路線 四、的鬥爭 -- 鄔達羅迦與耶若婆佉 五、沙門思潮 1.沙門思潮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2.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 3."六師"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4.對"六師"的評價 5."六師"在我國的影響 六、順世派的哲學 1.名義和史料 2.哲學和社會思想 3.順世論的歷史發展線索 4.在中國的影響 七、生活派 (邪命外道) 的哲學 1.名義和史料 2.生活派的歷史發展線索 3.哲學和社會倫理思想 4.餘論 八、耆那教的哲學 1.名義,史料 2.哲學思想 3.宗教和社會思想 4.耆那教的歷史發展線索及其影響 九、佛教哲學 1.分期和史料 2.原始佛教 3.部派佛教 4.大乘佛教 5.密教 6.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 十、數論派的哲學 1.婆羅門教系統諸派哲學形成時期的社會歷 十一、史背景與派別鬥爭情況 1.數論派的哲學 2.古典數論的二元論學說 3.簡短的結論 十二、瑜伽派的哲學 1.名義,史料和主思想家 2.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3.瑜伽與佛教的關系及其在我國的影響 4.對瑜伽的幾點評價 十三、勝論派的哲學 1.名稱,經典和主思想家 2.勝論的起源和發展 3.古典勝論的世界觀 4.認識論 5.社會倫理思想 6.勝論在中國的影響 十四、正理派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1.正理派的起源與演變 2.十六諦義論 3.認識論 4.自然觀 5.社會倫理思想 6.正理論的近代影響 十五、彌曼差派的哲學 1.胎義,史料 2.彌曼差的起源和發展 3.認識論 4.世界觀 5.彌曼差的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的鬥爭 6.社會倫理思想 十六、吠檀多派的哲學 1.名義,史料和主思想家 2.吠檀多哲學的主派別及其分野 3.吠檀多的現代影響 附錄一. 印度哲學史年表 附錄二. 梵漢譯名對照
|
Hits | 665 |
Created date | 1998.07.22
|
Modified date | 2022.10.2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