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The Idea of Bodhisattva in Chinese Versions of Larger Mahaprajnaparamita Sutra and Satra |
|
|
|
Author |
蔣義斌=Chiang, I-pin
|
Source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論文集
|
Date | 1994.07 |
Publisher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736
|
Keyword | 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鳩摩羅什;法;蔣義斌;護;無叉羅;大乘;菩薩;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Mahaprajnaparamita sutra;Mahaprajnaparamita satra;Lotus sutra;Kumarajiva;Dharmaraksa;Moksala;Mahayana;Bodhisattva;Bhumi; |
Abstract | 本文以 <大品般若經>,及其他譯本如 <放光>,<光讚> 會讀,檢討大乘佛教初期菩薩觀念的演變,及其意含. 若對此問題能進一步探討. 將有助吾人釐清大乘運動的精髓.
在大乘運動中,菩薩成一種心智上不斷開拓的過程,用佛教的術語,則為不執著,菩薩為其性格為何是不斷的開發? 原始佛教三法印則談究畢涅槃,然而菩薩是不入涅槃的,入涅槃是否是一種執著? 菩薩和聲聞,緣覺是何種關係? 其間的差異為何? 而菩薩是一不斷開拓的過程,如何呈現其過程? 凡此,都是值得深思,有待釐清的地方.
菩薩和傳統佛教的關係,處於滋潤,開拓的關係,然而大乘運動,究竟開拓了那些部分,若以知識論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越晚出的般若系經,其理論的建築越完整,這點由對照 <光讚>,<放光> 即可看出,如在早出的大品系經典,對十八空常用形容詞來描述,而晚出的大品系經典,則用概念的論述為主.
菩薩是永遠處於發展的狀態,其發展的究竟,和佛是何種關係,在菩薩的性格中,最基本的特色是不著,而心智及感情亦在開發中不斷前進,不斷前進的菩薩,在相當的努力後,他和佛的關係,是處於何種關係? <道樹品> 說:「當知菩薩為如佛」,「如」可以解釋為「相似」,如此,菩薩則為比佛稍低一級,這和目前一般通行的佛教教義一樣,但 <大智度論> 的解釋,則不然,<大論> 說如佛,是和佛同一如,「如」是法性,實際之意,<大論> 的解釋應符合 <大品> 的原意,因 <大品> 又說:「當知是菩薩實如佛,何以故,以如故說如來,以如故說辟支佛...諸菩薩摩訶薩學是如得一切種智,得名如來」,很明顯地,此處所說的菩薩和佛關係,並不是因位,果位,而是說菩薩摩訶薩「得名如來」.
大品般若經,在相當程度回答了大乘運動菩薩觀的新內含,但仍有些問題,大品系的般若經並沒回答的很清楚,如菩薩的階位,尤其是不共菩薩方面,很明顯其組織仍有待進一步說明. |
Hits | 504 |
Created date | 2001.04.1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