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 |
郭慧珍
|
Source |
人生=Humanity
|
Volume | n.217 |
Date | 2001.09 |
Pages | 110 - 114 |
Publisher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ddc.com.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僧服; 聽衣; 佛門行儀=Buddhist Norms; 戒律=Precepts=Vinaya=Sila;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
Abstract | 除三衣外,僧伽還可視實際需要穿著一些服裝,這就稱為「聽衣」. 印度佛教僧伽的聽衣和三衣的款式造型相近,都是方形布片; 但漢族僧伽的聽衣,卻是我們常見的衫. 袍等. 無論是印度或漢族佛教僧伽的聽衣,都和當地常民的服裝極相似. 但如果聽衣就是常民服飾,為何今天僧服看來仍像古裝,沒跟著常民服飾的變化而改變? 顯然古代的衫. 袍已成漢族僧服的制服之一,只是這些服裝並不是佛陀規定一定要受持,但容許受持,因此稱它為聽衣. 此外,較不易觀察出差異的材質選用,或極明顯表現差異的用色,不論聽衣或制衣,也都與印度有若干差異. 因此,筆者大膽假設:自漢人開始出家以來,理當追隨印度僧服制度,其中必有無可勉強的因素,使漢僧不得不選擇當時 (漢代) 常民服飾,來彌補制衣無法達成的生活需求; 或大量取用和印度僧衣不同的材質,甚至在極具象徵意義的用色上,都大膽挑戰佛陀既有的規定. 本文推論:自然環境與人文思想的差異,是造成此結果的主因素. 制衣只是適應僧伽最基本生理需求的服裝,但對漢僧來說,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用功能,故極需制衣以外的聽衣. 漢僧的聽衣,不只因地域氣候不同而有新的需求,文化因素更是直接影響聽衣造形和用色的主關鍵,甚而造成制衣的部分變遷,這將在後續文章繼續說明. |
ISSN | 15631788 (P) |
Hits | 686 |
Created date | 2003.11.14
|
Modified date | 2022.05.1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