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人間佛教的現代軌跡 -- 以漢語佛學研究的方法學轉向為線索 |
|
|
|
Author |
朱文光 (著)=Chu, Wen-kuan (au.)
|
Source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第4屆) -- 「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Date | 2003.03.30 |
Publisher | 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
Publisher Url |
http://www.hongshi.org.tw
|
Location | 臺灣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佛學研究; 方法論=Methodology |
Abstract | 本文的問題焦點在:近現代的主流佛學研究典範(paradigm)是如何出現的?源自歐洲或日本的方法學觀點,對漢語佛學研究構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若不刻意深究,研究典範的形成可解釋為源自不同的研究目標;例如哲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領域的研究者,雖在某種意義上,對的是共同的世界,但因觀察角度與方法不一致,想解決的問題也不同,自然發展出各樣的研究典範;即使在同一學門內,亦有可能衍生出不同類型的研究進路與方法。值得追問的是:典範、進路與方法的出現,除方法學上的理由,難道就沒有其他歷史性或社會性的因素嗎?
以佛學研究為例,19世紀以降,流行於歐美與日本學術機構的研究典範,以摧枯拉朽之勢,主導了學術界的論述體式,並藉由科目訓練、議題設定、資格評覈、論文審查、學術會議等機制,打造其專業化(professional;discipline)的金字招牌。我們能否詢問:這樣的知識景觀是如何建構出來的?其論述上的正當性(legitimacy)為何?
所謂「法不孤起,仗緣方生」,無論是典範、進路或方法,都不可能憑空出現,須仰賴歷史、社會與心理條件的配合。故本文將從後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的理論角度出發,試述近現代漢語佛學研究的,集體無意識狀態。從學術史觀點而言,此探索方向不僅可拓展佛學研究的「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knowledge)視野,還有助吾人穿越各自表述的佛學研究方法學論述,閱讀到所謂的佛學研究、殖民運動中的佛學研究,及一個可被觀察到的:漢語佛學研究中的殖民運動史。然而,這樣的一種閱讀如何可能?
|
Hits | 886 |
Created date | 2004.02.27
|
Modified date | 2015.06.0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