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由儒佛的情緒觀論情感教育=On the education of feelings from th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s emotional views
Author 陳雪麗 (著)
Date1997
Pages340
Publishe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Publisher Url https://www.ntnu.edu.tw/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doctor
Institutio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Department教育學系
Advisor賈馥茗
Publication year85
Keyword情感教育; 情感發展階段; 情緒教育; 情緒教育設計; 發展心理學; 儒家修養觀; 佛家煩惱心所; 唯識學
Abstract本研究探討儒佛兩家的情緒觀點與修養功夫,藉以了解情緒對人的影響,並配合西方「發展心理學」所探討之人類情感發展階段,俾能對相關教育者提供具體可行的教育方法,並以個人積極主動自我修養為目標,以完成健全成熟的人格發展,內容說明如下:
第一章「儒家的情緒觀點」:舉述孔子的喜、樂、笑、怒、悲、慟等情感的真誠流露,與孟子的憤慨、憂懼、喜樂、不悅等情緒表現,從聖人也有自然的情感發抒與流露,印證情緒與生俱來的本質。再就孔孟荀典籍所載各種不同的情緒,將儒家的情緒歸為四類:積極作用的情緒 (如喜與樂、愛、好等情緒) 、消極作用的情緒 (如怒與恨、憎惡、悲哀、恐懼) 、影響道德人格的情緒 (欲) 、良心覺知的情緒 (恥、悔、憂)。
第二章「佛家的煩惱心所」:佛家所論之煩惱可分「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兩類。「根本煩惱」為一切煩惱的根源,包括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等六種,由此而生之從屬煩惱稱為「隨煩惱」,如忿、恨、惱、嫉、害、慳、憍、誑、諂、覆、惛沉、睡眠、掉舉、惡作、失念、不正知、散亂等。
第三章「儒家節情之道與修養功夫」:儒家以禮樂作為調節情感的工具,再藉個人的自我修養功夫以達立身行道的歷程。禮樂教化方面,孔子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說人需經禮樂教化,才能完成人格教育。樂教係針對人與生俱來之情感施以教化,消極方面可避免情感作用不當,積極方面則在陶情養性,從內在陶冶化人,對個人品德修養有潛移默化作用,且能使人的情性中正平和、情感流露合宜,而與人相親愛。禮的教化由外而內規範人的行為,使人明人倫、守分際,進而以理性判斷是非善惡。如孔子認為禮是仁心的理性自覺,故以禮作為個人立身處事之基;孟子指出人性中有仁義禮智四端,恭敬、辭讓之心是禮的表現;荀子認為人生來有欲,遂以「禮」養欲求、止爭亂,主張「禮」能使貴踐、長幼有等差分別、貧富尊卑輕重有稱,因此「禮」是所有事理的準則。故「禮」不僅用以消極的節情養欲,也可積極地修情化性、塑造不同風貌的人格。
綜合孔孟荀三子之修養主張,可依次歸為反躬自省 (包括以仁禮存心而反求諸己、博學參省) 、懲忿辨惑、寡欲致誠 (包括求放心、寡欲、致誠、以心節情) 、慎獨正心,而荀子主張積善化性、化性起偽,以後天「積學」功夫來修養自己,這個觀點為教育的可行,與人的可以有所作為指出有力的印證。
第四章「佛家調心淨性之道」:以天台思想之二十五方便引領初學者漸次學習調心攝念的方法,二十五方便包括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等。
第五章「情感發展與教育」:探討儒佛兩家調節情感、修養自性等方法在情感教育中的應用。先探討西方「發展心理學」對人類情感發展的研究,並論影響情感發展的相關因素 (包括先天人格氣質與後天發展成熟度、生長環境、認知與動機、語言與溝通技巧、文化需求與社會化等) 。研究得知情感可由親身體驗及參照學習而得,因而擬定各成長時期調節情感的方法,分產前期 (懷孕到出生) 、嬰幼兒期 (自出生至二歲) 、兒童期 (二至十二歲) 、青春期至青年前期 (十二至十八歲) 、青年後期至成年期 (十八至二十四歲) 等階段舉出具體可行事項,以供父母、教師參考。
Table of contents封面
目錄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研究資料與方法
三、研究問題
第一章 儒家的情緒觀點
第一節 孔孟的情緒表現
第二節 情緒的分類
第二章 佛家的煩惱心所
第一節 根本煩惱
第二節 隨煩惱
第三章 儒家節情之道與修養功夫
第一節 情性觀點
第二節 節情之道
第三節 修養功夫
第四章 佛家調心淨性之道
第一節 具五綠
第二節 呵五欲
第三節 棄五蓋
第四節 調五事
第五節 行五法
第五章 情感發展與教育
第一節 情感發展
第二節 情感教育
總結
附註
參考書目
附錄
Hits396
Created date2001.01.15
Modified date2023.01.17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346097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