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 |
郭正典
|
Source |
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第5屆)
|
Date | 1999.04.10 |
Pages | 45 - 60 |
Publisher | 財團法人圓覺文教基金會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治醫生. 陽明大學醫學院內科副教授. 東吳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
Keyword | 科學; 實證原則 |
Abstract | 任何科學理論或架構一定有個基礎,這個最後的基礎一定是無法由更基礎的根據予以驗證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基礎了,換言之,任何科學理論或架構的基礎一定是個無法驗證的假設. 不管是牛頓的運動三大定律. 量子力學或是愛因斯坦的狹義及廣義相對論,都是建立在無法驗證的假設上,因此,科學的根基是不科學的假設,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學是有住的. 另一方面,從科學的發展史來看,可知科學家常用猜的方法來得到科學真相. 雖大物理學家費因曼 ( Richard P. Feynman,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 特別強調用猜的不一定就不夠科學,但誰都知道這只是個託辭,因「猜」就是沒確實的證據,就是不確定,怎能說它是科學? 事實上科學的突破常來自靈感,有了靈感才能猜,而靈感就是靈光一現,它是無中生有的東西,因此,科學的基礎應是靈感,是空無,或更貼切地說,是人心,而人心是無住的. 從科學的基礎是假設及公設看來,科學是「有住」的,但若從科學突破常來自靈感的事實來看,科學應是「無住」的. 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結果,那科學到底是什麼? 科學的這種雙重性質或許只能用金剛經的「邏輯」來理解. 如果套用金剛經的常見句型,我們可以說:「所謂科學,即非科學,是名科學」,或許用這種態度. 這種認知,我們才能理解所謂的「科學」到底是什麼. |
Hits | 511 |
Created date | 2003.08.11
|
Modified date | 2015.08.1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