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宗教文化」對現代公民社會建立的可能作用---以「儒道佛為核心的詮釋與闡析」 |
|
|
|
Author |
林安梧
|
Source |
海峽兩岸《宗教文化與民族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Date | 2002.08.12 |
Pages | 49-57 |
Publisher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Location | 昆明, 中國 [Kunm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公民社會;宗教文化;體常知變;理一分殊;多元一體;Civil Society;Religious Culture; |
Abstract | 本論文旨在闡明「宗教文化」落實於「公民社會」的建立所可能產生的作用. 首先,作者經由宗教哲學的深度反省,闡明「宗教」在人類文明中的角色,進而釐清宗教文化教養的「正用」與「誤用」. 當然,這也就牽涉到「可能性」.「必然性」.「限制性」等問題,就此我們將叩緊人的「自由渴求」來思考. 再者,筆者經由多年來所開發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指出意義治療的幾個向度:儒家的「我,就在這裡」.道家的「我,歸返天地」.佛教的「我,當下空無」.再者,筆者藉台灣的經驗,闡述公民社會的養成可能,進而指出儒道佛文化是相須互補的,他們都足以做為台灣邁向公民社會轉型過程中的調節性資源. 再者,筆者試圖打破從「內聖」開「外王」的固定化思考,另起從「外王」到「內聖」的思考,指出在「公民社會」的嶄新構成中,儒道佛及其他資源正不斷地調節,而給出一新生的力量. 再者,我們將經由「理一分殊」的範式,對中國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做一深度的詮釋與證立,並藉此闡明多元種族. 多元文化. 多元宗教而建立起來的「公民社會」的可能機制. 最後,筆者將經由歷史發展的變遷,指出「體常知變」.「即勢言理」的積極性與必要性. |
Hits | 647 |
Created date | 2003.8.22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