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鄭梅珍 (撰)
|
Date | 2001 |
Publisher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Hsuan Chuang University |
Publisher Url |
http://www.hcu.edu.tw/
|
Location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Department | 宗教學研究所 |
Advisor | 曹志成 |
Publication year | 89 |
Note | 全文至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下載
|
Keyword | 二諦; 中道; 中觀=Madhyamaka=Madhyamika; 龍樹=龍樹=Nagarjuna=kLu-sgrub |
Abstract | 在中國的般若中觀思想史中,親承羅什所傳的般若中觀學,亦即屬關河舊義的僧肇,以 及縱橫義學,集三論宗之大成的吉藏,皆為主導中國般若中觀思想的承先啟後者. 本文從比較觀點,分析二人在中國的中觀思想史(與思想義理) 上,有何繼承的關係? 各自有何創新的部分? 換言之,本文主探討二人思想的與義理的意涵,同異處為何? 一方面要發掘出二人如何展各自所創新或轉化的中觀學? 二者中觀思想為何分歧? 其中差異為何? 二人繼承龍樹中觀學的線索為何? 在探討二人思想淵源與背景上,是採思想史法,這是從縱的方面進行思想範疇的歷史溯源,即從時間的演變,追溯二人在般若中觀思想上的傳承. 在義理分析上,是從橫的方向,剖析二者面對當時各種思潮,在思想上作的調整與貫通,從中發掘出二人般若中觀思想與其它思想交涉融會情形. 在用義理比較分析法的部分,又可分為: 1.「有無」問題的探討; 2. 二諦思想的比較; 3. 八不中道思想的比較. 4. 論證方法的比較. 此中含探討僧肇以般若中觀思想,總結魏晉玄學的「有無」問題,及吉藏評破六家七宗「有無」問題的檢討. 其次,因般若中觀思想的根本要義有二諦. 八不中道,唯將這些要義詳細鋪陳與比較分析,方可發現二人對般若中觀思想的持論有何異同. 另一方面,透過般若中觀學論證法的比較分析,始得以彰顯二者與龍樹的傳統論證法有何同異. 要言之,本文是透過縱. 橫交織的方向,全面進行二人中觀思想繼承或轉變的比較探討. 論文 |
Table of contents |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論題的明 一. 研究方法 (一) 思想史方法 (二) 義理比較分析方法 二. 研究論題的說明 (一) 有無問題的探討 (二) 二諦思想的比較 (三) 八不中道思想的比較 (四) 論證方法的比較 ● 第二章 僧肇與吉藏的思想背景 第一節 僧肇的思想背景 一. 魏晉玄學 (一) 「無」是萬物根本 (二) 「有」是宇宙本體 (三) 萬物皆獨化自生 二. 般若中觀學 第二節 吉藏的思想背景 一. 吉藏繼承關河舊說之爭議 二. 南北朝諸家學說 (一) 涅槃學 (二) 成實師 (三) 地論師與攝論師 第三節 論僧肇與吉藏批判六家七宗 一. 二者對本無宗之評論 二. 吉藏對本無異宗之評論 三. 二者對即色宗之評論 四. 吉藏對識含宗之評論 五. 吉藏對幻化宗之評論 六. 二者對心無宗之評論 七. 二者對緣會宗之評論 八. 比較二者對六家七宗之評論 ● 第三章 僧肇與吉藏的二諦思想比較 第一節 僧肇的二諦觀 一. 依緣起法立二諦 二. 依世俗諦明第一義諦 第二節 吉藏的二諦觀 一. 於教二諦的教化性 二. 四重二諦的對治性 三. 二諦與二智的關係 四. 以「四悉檀」強調二諦的教化功能 第三節 僧肇與吉藏對二諦觀點之比較 一. 僧肇破傳統「有無」評六家七宗並總結魏晉玄學 二. 吉藏的二諦教化性本於龍樹的中觀學 三. 二者論二諦皆不落入「有無」 (一) 「即萬物之自虛」故不落「有無」 (二) 「有無」是教門故不住「有無」 四. 二諦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結 (一) 僧肇的語言受王弼「言意之辨」的影響 (二) 僧肇的寂用義之體用思想 (三) 吉藏的「教二諦」與體用概念結合 五. 對二諦與言說關係之不同立論 ● 第四章 僧肇與吉藏的中道思想比較 第一節 僧肇的中道思想 一. 物不遷論開顯「八不」 (一) 以今昔之物論證「不來不去」與「不生不滅」 (二) 以行業論證「不常不斷」 (三) 以流動之因論證「不一不異」 二. 不真即空顯中道 (一) 不落於相待的非有非無 (二) 不取著非有非無 第二節 吉藏的中道思想 一. 以八不明中道 二. 以「四中」除偏執 三. 以中道論佛性 第三節 僧肇與吉藏的中道思想之比較 一. 二者皆不執中道為形上實體 (一) 僧肇依「緣起即空」顯示中道 (二) 吉藏強調「無所得」的中道 二. 二者皆以破而不立為論證方法的特色 三. 吉藏的中道思想與佛性思想融合的轉化 ●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綜論僧肇與吉藏的般若中觀思想比較 一. 共同的龍樹中觀學的根本理念 (一) 論二諦不落「有無」之窠臼 (二) 不執中道為形上實體 二. 共同的論證方法特色 三. 二諦思想皆具中國傳統文化色彩 四. 二諦思想詮釋方式的差異 (一) 僧肇突破傳統有無的觀念; 吉藏強調二諦的教化性 (二) 對二諦言說關係的不同見解 五. 二者中觀思想分歧的主因--「中道佛性」 第二節 僧肇與吉藏的般若中觀思想在佛教史上之意義與影響 一. 僧肇方面 (一) 確立般若真義與總結魏晉玄學 (二) 建立中國化的佛學體系 (三) 對三論宗成立的影響 (四) 對禪宗思想的啟發 (五) 總結第一期體用思想--寂用義的體用思想 二. 吉藏方面 (一) 般若學至天台學之過渡 (二) 總結第二期體用思想--「體中用二」思想 (三)顯發禪宗思想 ● 參考書目 |
Hits | 618 |
Created date | 2000.11
|
Modified date | 2023.03.2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