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邱君亮
|
Date | 2001 |
Pages | 114 |
Publisher | 國立南華大學=National Nanhua University |
Publisher Url |
http://www.nhu.edu.tw/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南華大學 |
Department | 哲學研究所 |
Advisor | 蔡昌雄 |
Publication year | 89 |
Note |
|
Keyword | 六祖壇經=The Sixth Patriarch's Sutra; 自我; 第一義; 理入; 五句自性; 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Chan Buddhism=Son Buddhism |
Abstract | 本文研究架構從三個方向來論述,首先以參考文獻資料及歷史分析,來探討. 分析禪宗及《壇經》頓悟與超越的內涵,再從哲學的角度,來了解其意涵; 最後則是從頓悟與超越的身心關涉上做分析與探討. 本文頓悟觀部分,主從《壇經》心. 無住. 無相. 無念為論述內容,其三者是一體不可分的; 這三者的「無」皆具超越的意思; 無念即宗旨,無住為實現此無念,而無念. 無住即是無相,故又以無相為體; 《壇經》以「自性」為主,其無相是本體自性清淨,無住是本性無束縛,而無念是心無染著,依此修證見性; 故惠能的思想是超越修與不修的層次,即透過這世間境. 相. 念的觀照(超越) 證得頓悟菩提. 在身. 心的超越性方面,其「超越」是離不開人格的內在狀態,尤其是禪宗如來禪體系更形明顯,它有別西方唯心論. 唯物論. 心物二元論或一元論的哲覺思想範疇; 它是種內外超越的狀況,藉這超越的過程而達到頓悟的目的; 故身. 心在禪修的立場是超越現象界又不離現象界的當下狀況所展現出身. 心. 人格真善美的頓悟現象. 事實上,頓悟與漸悟一個是當下結果,一個是有過程階段,而過程的最終還是會到達結果; 故這不是法的頓. 漸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故《壇經》主張法是沒頓漸之分,而人則有利鈍之別,故才分出頓漸. 在修行過程中,漸修只是等待頓悟的結果出現,當漸修一旦豁然頓徹,那當下就證得頓悟; 故修證的過程中,雖有頓漸,但最終仍是頓悟的,故六祖惠能才會說「法本一宗」; 我們在《壇經》六祖與五祖的對話中所提之人雖有南北之分,但佛性並無南北之別,就可看出六祖惠能對頓悟與漸悟的主張; 故頓悟與漸悟的身心超越也是如此; 即法是一樣的,身心的超越過程也是一樣的,只是境界的執著. 抓取深淺不同罷了. 論文 |
Table of contents |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節三節 論文結構綱要 ● 第二章《壇經》頓悟思想的文獻與歷史分析 第一節《壇經》版本源流 第二節 頓悟文本分析 第三節 頓漸之爭 第四節 詮釋學的問題 第五節 達摩以前的禪 第六節 達摩到六祖的禪脈絡發展 第七節 南北宗的分歧 ● 第三章 頓悟與超越的哲理分析 第一節 超越的概念 第二節 修與不修 節三節 「心」是何種 第四節 無念. 無相. 無住 第五節 外求. 內求 第六節 如何超越 ● 第四章 頓悟與超越的身心關涉 第一節 心. 物的概念 第二節 身心的超越性 節三節《壇經》「心」的身心超越性 第四節《壇經》無念. 無相. 無住的身心超越性 第五節 頓悟與漸悟的身心超越 ●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中國禪宗之研究概況 第二節 禪的生活化 第三節 生活中的禪機 第四節 目前研究的困境 第五節 解決之道與未來研究展望 ● 參考書目 |
Hits | 372 |
Created date | 2000.11
|
Modified date | 2015.07.3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