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釋惠敏=Shih, Hui-min
|
Source |
時報周刊=China Times Weekly
|
Volume | n.770 |
Date | 1992.11.29-12 |
Pages | 75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惠敏法師其他資料見:http://ge.tnua.edu.tw/~huimin/ |
Keyword | 臨終關懷=Terminal Care; 安寧療護=Hospice Care; 死亡與臨終=Death and Dying; 中有=中陰身=Bardo |
Abstract | 人往生後,究竟有沒有靈魂? 據考古學家從山頂洞人遺跡挖掘出來的史料發現,山頂洞人時代就已經有了靈魂的觀念,但站在佛教觀點上,不太鼓勵人去探討靈魂的有無,一切修為還是應從明心見性中去頓悟。」法師認為:很多宗教都肯定靈魂的存在,從世俗觀點來看,死亡即意味著靈魂的脫離。佛教發源地為印度,在印度思想體系中,對靈魂看法分為兩派;一派是根本否定靈魂的存在,也就是所謂的「斷滅論」,他們認為生命就是肉體,因其否定因果,故主張生命應及時行樂,演變成縱慾派的主流;另一派則肯定有靈魂的存在。
佛教則從這兩派中去反省,體認出生命本質的無常、相續,因無常所以非常,因相續所以非斷,故即使連形而上的我 (常恆不變的靈魂),都有無常相續性。而世俗從自我體驗中,相信人死即靈魂的脫離有兩大理由,一種是從夢中、病中,亦即在非日常性的精神狀態中,忽見逝世的親友亡魂,另一種就是藉靈媒溝通,而靈媒又區分為兩種狀態,一為脫魂狀態 (trance),即自身靈魂出殼,肉體被其它靈魂侵入,另一為附靈狀態 (spirit possesion),即其它靈魂附身在身體裡,像一般乩童就屬附靈狀態。
法師認為世俗人依靠靈媒,無非兩種心態,一為治病、消災,一為薦亡,他們怕死後的茫然所產生的畏懼感,導致對死亡的處理亦屬茫然。因靈魂觀念根深蒂固,故認為肉體上的病痛及災難,皆因惡靈附身,所以尋求靈媒驅惡靈以消災解厄。佛教對靈魂的定義,主是來解釋輪迴觀念,因生命本質的無常相續,人死後不一定會永遠以靈魂狀態存在,也不一定會變成鬼,從六道輪迴的觀念基礎解釋,靈魂在尚未投胎輪迴前,會以游離狀態呈現,造業太多的可能淪為惡鬼道,一旦投胎輪迴後,則不太可能藉靈媒就可召來的。
「以佛教的精神,事實上不鼓勵世間人藉特殊方式與靈魂溝通。」釋惠敏法師說,世間人應該關心行為,而非靈魂,人間禍福在於自身善惡行為,多造善業,自然趨吉避凶。佛家對鬼神的看法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即使誤信神棍之言,亦不必懼怕,雖接觸怪力亂神極具危險性,然而如果自身充滿對正道的自信心,所謂一正破九邪,任何邪災也無法脅迫,畢竟從現實的身心去解決現實的問題,才是正確健康的觀念。
|
ISSN | 10234543 |
Hits | 1204 |
Created date | 2004.02.13
|
Modified date | 2011.09.2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