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性空思想研究的一個面向:判定「《中論》是《阿含》通論」的綜合省思 |
|
|
|
Author |
黃瑞凱
|
Content type | 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南華大學人文學院生死學研究所研究生 |
Keyword | 一切法空; 三乘共空; 空性=Emptiness=Sunyata=Sunnata; 緣起=conditions=pratitya-samutpada=paticca-samuppada |
Abstract | 2001年,如石法師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對印順導師及其所影響的當代學風,提出質疑與批評,衝擊了學界與教界,引發廣泛的討論。在如石法師的〈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一文中,對導師許多觀點提出極嚴厲的批評,甚至質疑其學術研究之成果與態度,「可能對佛教造成嚴重的破壞」。而其所列舉的第一個例證便是「《中論》是《阿含》通論考」。無獨有偶,西方中觀學、龍樹學的研究中,對該如何解讀龍樹《中論》意義、價值之所在,也有多派不同意見;針對此論題,也有眾多不同判讀方式,可見這確是個難解的問題。。 但特別引起筆者研究興趣之因是:印老自早期著作—《中觀今論》—便已完成,乃至後期著作—《空之探究》—仍未更動的此一創見:「《中論》是《阿含》通論」,究竟在性空學、龍樹學的研究上,扮演何種地位?《中論》、《般若經》、《阿含經》間的關係為何?導師此觀點,是否如同批評者所言,是「未經證實的片面研究成果或偏頗的結論……,則可能對佛教造成嚴重的破壞」?再者,批評者與相關回應者,對此命題的探討,尚缺乏較完善的、全面性的論述與詮釋,故本文嘗試整理圍繞此命題的相關論述,從中西方文獻對比、義理分析、現代意義與詮釋等方面進行研究,希藉學術研究求真的特質,釐清問題核心之所在。 研究發現:經過對《中論》全文、科判、義理,及中西學界相關旁證的邏輯比對,筆者認為龍樹造論,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抉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而將(大乘)佛法的正見,確立於緣起中道的磐石。故筆者同意導師獨排他議的見解:「龍樹本著大乘的深見,抉擇《阿含經》(及「阿毘達磨論」)義,而貫通了《阿含》與《般若》等大乘經。」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引言:爭議的話題 (一)印順導師的創見。 (二)主要的異見。 (三)印順導師創見的再考察。 二、「《中論》為《阿含》之通論考」相關爭議之探討 (一)印順導師的創見:《中論》為《阿含》之通論 1.《中論》開首的皈敬偈 2.《中論》所引證的佛說,都出於《阿含經》 3.《中論》的內容 (二)主要的異見 1.藍吉富的修正與理由 2.陳學仁進一步的論述 3.略述西方學者爭論的情形 4.另闢途徑的解讀方式—《中論》與《楞伽經》 (三)印順導師創見的再探究 1.問題的核心:「三乘共空」與「大乘別有法源」 (1)西方中觀詮釋研究的發展與省思 (2)從「一切法空」的解說—「法空性是涅槃異名」,說到「三乘共空」 (3)「空」不是大乘的專利 2.證成「《中論》為《阿含》通論」的其他依據 (1)「通論」一詞的兩個線索:「天台通教」與「宗經論」 (2)《中論》「皈敬偈」與《般若經》的文獻比對 (3)《中論》的修道次第 三、結語
|
Hits | 533 |
Created date | 2004.04.30
|
Modified date | 2011.09.0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