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聖界與凡界:慈濟論述之幻想主題分析=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A Fantasy Theme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in Tz'u-Chi Buddhist Merit Foundation |
|
|
|
Author |
劉玉惠 (著)=Liu, Yu-hui (au.)
|
Date | 1992 |
Publisher | 輔仁大學=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Publisher Url |
http://www.fju.edu.tw/
|
Location | 臺灣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輔仁大學 |
Department | 大眾傳播研究所 |
Advisor | 林靜伶 |
Publication year | 82 |
Keyword | 慈濟=T'zu-Chi; 語言學=Linguistics; 志工=Volunteer; 人間佛教=入世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Engaged Buddhism |
Abstract | 佛教慈濟功德會自民55年創立至今,已發展成國內最大的民間團體,它所凝聚的社會力量與社會資源,在台灣已成一股罕見的特殊現象。故本文首次嘗試以褒曼 (Bormann,1972) 所提的符號輻合理論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從語藝觀點 (rhetorical perspec-tive) 探索慈濟宗教論述的說服力,及其成員間論述交流所形成的語藝視野 (rhetorical visions) 或世界觀。本文採幻想主題分析法 (fantasy theme analysis),在民國79年1月至82年6月間,選出證嚴與委員論述155 篇語藝文本,經登錄後,發現數個有關人物、背景、行動....的主題,二種幻想類型,並歸納出慈濟人共享的語藝視野。 研究發現:慈濟人的世界觀是由聖界與凡界所構成。「聖界」是個屬於慈濟人的神聖領域,它流傳著有關神明「恩寵」的事蹟,以現世的宗教救贖材,如健康、財富、子嗣....作為潛在信仰者信服的理由,此使慈濟人滿足於「菩薩團體」的幻境中,並為其賑濟災民、貧民的行為提供一合理化的基礎;「凡界」則充分考量慈濟社群外,個人現實生活中的確實事件,小自個人的生老病死,大至國會暴力事件、飆車、大家樂、六合彩、示威遊行等社會風氣。故慈濟人的語藝視野是相當全括性的,所有生活中的現實面與超現實面,都涵蓋其中。 本文亦評估慈濟論述的實質層面與形式層面。在語藝實質層面上,本研究發現慈濟語藝視野中所傳達的概念、價值觀,是我國傳統的儒家道德內函、「以物易物」的價值觀、強調女性柔和忍辱的兩性觀,並企圖在既有制度及現實情勢下,達到淑世的目的。此外,其語藝視野的層級性,乃源於語言內在的反面性。在語藝形式層面上,證嚴的論據以藝術的論據 (artistic proof) 居多,其中道德論據 (ethical proof) 來自其實際救助災民的善意行為,及其訴諸國人所認同的儒家權威性傳統;情感論據 (pathetical proof) 則以寓言故事,來喚起宗教的神秘氣氛,及人類心靈深處的共通點--對生死不可逆性的憂慮與畏懼;在邏輯論據 (logical proof) 上,本研究發現證嚴推理方式有歸納、演繹、類比、隱喻、定義等,其中實例的運用次數最多,不過卻少見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法。
|
Hits | 256 |
Created date | 2004.05.14
|
Modified date | 2015.09.3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