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般若學對魏晉玄學課題的深化與開展 -- 以《肇論》為中心 |
|
|
|
Author |
羅因 (著)=Law, Yan (au.)
|
Date | 2010.03.01 |
Pages | 173 |
Publisher | 花木蘭文化 |
Publisher Url |
http://www.huamulan.tw/
|
Location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Abstract | 本文以《肇論》為主軸,旁及相關的玄學論題,透過玄學、般若學的鋪陳與比較,呈現兩者的同異,從而使我們對玄學與般若學的交會問題多一分瞭解。本文在討論《肇論》的思想時,採取學術史的溯源方法,追溯說一切有部為主的學說,以此貞定般若中觀學派的辨破焦點,確定中觀學派的基源問題,並以此方法把握《肇論》的旨趣。「般若」是諸佛同證的智慧,但在魏晉時代卻不容易為人理解,因此,僧肇便作〈般若無知論〉來解釋「般若」的認知作用,根據「般若的梵文prajña(巴:pañña)的理解,「般若」是指認知活動之前的智照作用,因此是一種不取相的覺照作用。透過對說一切有部法體實有說的追述,可以讓我們瞭解到般若中觀學派「空」觀念的提出,是用來消解法體(即本體)實有說。僧肇〈不真空論〉即在解釋般若中觀學的「空」觀念。說一切有部認為「法體」是恆存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這就構成了「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學說思想。而〈物不遷論〉就是透過對實有的動法的破斥,來開顯「空」的義理,在此理境中,建立動靜不二的動靜學說。說一切有部的法體實有說不僅適用於有為法,同時也適用於無為法,因此「涅槃」是有實在的法體的,這種見解當然也不被中觀學派接受,僧肇的〈涅槃無名論〉正是要透過「涅槃」的不可言說,來傳達「涅槃」無體相、無狀無名的思想。在探討玄學與般若學交會的部分,本文從玄學中撮取「聖人觀」、「有無」、「動靜」與「言意」四個主題,作為玄學與般若學比較的焦點。發現在言意問題上,般若學的態度與王弼等所主張的忘言忘象得意論基本一致。但在其餘的三個問題上,卻與郭象的學說頗為相應,這也就是般若學能在東晉(郭象學流行數十年之後)盛行與被瞭解的原因之一。透過以上問題的探討,發現般若學確能提供我國思想界另一思考空間,故能在兩晉時代風靡一時。
|
Table of contents | 緒論1 一、研究目的1 二、《肇論》的研究成果及本書的研究方法4 三、《肇論》的體系7 第一章〈般若無知論〉思想探討11 第一節思想淵源11 第二節〈般若無知論〉思想探討16 第二章從玄學到《肇論》聖人觀的深化與開展37 第一節玄學的聖人觀37 第二節僧肇的聖人觀49 第三章從玄學到《肇論》有無觀的深化與開展59 第一節玄學對有無問題的探討59 第二節僧肇之前的般若學說65 第三節〈不真空論〉的思想探討73 第四章從玄學到《肇論》動靜觀的深化與開展89 第一節玄學對動靜問題的探討89 第二節〈物不遷論〉思想探究92 第五章〈涅槃無名論〉思想探討105 第一節思想的淵源105 第二節〈涅槃無名論〉思想探討107 第六章從玄學到《肇論》言意觀的深化與開展123 第一節玄學對言意問題的討論123 第二節僧肇的言意觀131 參考書目143 附錄:僧肇〈物不遷論〉後設基礎的檢視147
|
ISBN | 9789862542156 (精) |
Hits | 747 |
Created date | 2010.06.17 |
Modified date | 2014.06.1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