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黃佳卿 (著)
|
Source |
人生=Humanity
|
Volume | n.350 |
Date | 2012.10.01 |
Pages | 38 - 39 |
Publisher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ddc.com.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Abstract | 今年(2012年)2月甫接任國科會主委的朱敬一,一上任便為公部門帶入新思惟,連續解決多項棘手問題,在政壇給人聰敏、明快的形象;自認不是佛教徒,更不是修行者的他,卻有個如佛教徒做「定課」般的生活習慣,那就是每日晨讀《金剛經》。
朱敬一說,大學時透過佛學社友人的介紹,開始廣泛閱讀佛經與印順法師著作,「我很喜歡佛經裡智識的部分,對我來講,學習佛經的智識較多,學習如何修行較少。」他坦言:「《法華經》、《華嚴經》的琉璃珠寶,以及菩薩境界的描述,對我而言沒有魅力,這樣的內容讓我很想跳過去,卻又怕跳過之後遺漏了什麼;而《維摩詰經》、《金剛經》和《六祖壇經》就少有這些敘述。」
長短適中的《金剛經》,通行本譯文簡潔,沒有一再複述的偈頌,對於講求「創新」的朱敬一,頗為相應。翻開他隨身攜帶的經本,是從結緣書裡拆解下經文的部分,鬆散的書頁,看得出翻閱頻繁的痕跡,不僅是他每日晨讀的良伴,出國等待班機時,更是順手翻閱的讀本。
不住相,人生充滿新意 《金剛經》五千多字,朱敬一認為,「不住相」的觀念貫串整部經典,「多年來只用『不住相』這一句,我覺得一點都不狹小,有多少人能真正參透『不住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是何等功力?」朱敬一舉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智識上來看,就是「不住相」。
因為熟讀《金剛經》,舉凡演講、會議與撰寫文章時,朱敬一信手拈來多是「不住相」的觀念。例如2003年在臺大通識教育論壇中,朱敬一當時以中研院副院長身分,主講「人文社會領域的學思歷程」,提出不為特別目的「不住相讀書」,表達不贊同時下推行的「盡讀整本書」,或是「培養讀書興趣」的觀念,他以自身的閱讀歷程為例,把「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轉用成「人文學者不住相讀書,功用非常非常大」,表示自己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知識是在讀完博士後累積的。
出身學術界,擁有經濟專才的朱敬一,也自期為社會科學人才的播種者。2007年起,他連續三年走入十所校園,為高中生上一個學期的社會課,介紹人文社會科學的世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無法衡量,也不必衡量,老師好好地教書,那就是百年樹人的教育。」他始終堅持,教育也要「不住相布施」,提出「百年樹人」的人一定有相同的體會。
又如2011年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朱敬一應出版社邀稿,描寫心目中的「民國人物」――孫運璿,文中一一舉出孫運璿在政策布局、施政、經濟政策與待人處事方面,如何行「不住相」布施,他說:「孫運璿先生能發揮重大影響、堪稱臺灣典範政治人物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不住相』這三個字。」
此外,在為四年一度的全國科技會議做準備之際,朱敬一邀集學者針對不同主題提出研討,自己也負責智慧財產權布局議題。他借用袁崇煥防備女真族的戰略,來為受到韓國威脅的資通訊產業進行規畫,朱敬一笑著說:「明朝歷史與智慧財產布局有什麼關係?不為特別目的而讀書,對於不同領域的串起就是有用,若真有目的而讀書,可能沒什麼大用,這就像《金剛經》上的道理。」
運作多年的研究計畫審核公式RPI(Research Performance Index,研究表現指標),在朱敬一就任國科會主委後,召開試行廢止會議,他在會中發言引《金剛經》中:「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說明RPI的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幫助到達彼岸的船反而成為掛累,獲得與會者的理解與支持,「大部分人都沒接觸《金剛經》,但是引出來他們一聽就懂。」
讀入心,內化成為想法 對於《金剛經》,朱敬一淡然地說:「背誦、參考、思惟,我不做;有疑問時翻閱,我更不做。從來不想要特意用經文去解決哪個事件,不住相。」不過,他也坦承:「在某些事情上,《金剛經》確實對我的判斷有幫助。」
有關探索《金剛經》智慧的注釋,朱敬一也看了不少,對於沈家楨居士淺白易懂的寫法,留下較深的印象。「一本注釋從『如是我聞』開始解釋,說當時的情境如何,就像對傳教士說教,這樣的寫法不容易讓門外漢進入。」對於經文的詮釋,朱敬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笑稱偶爾還能為同修及讀經友人點破迷津。
「每個人對每部經的體悟不太一樣,我不認為我的經驗能夠複製,也許是每天念,就像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熟到已經內化為想法的一部分。」擁有迅速吸收知識的稟賦,朱敬一認為自己很能接受《金剛經》的邏輯,當內容深植入心,也就慢慢成為基因裡的一部分。而透過他不厭其煩地分享「不住相」的智慧,或許能讓許多大眾與《金剛經》結善緣,種善根。 |
ISSN | 15631788 (P) |
Hits | 400 |
Created date | 2013.08.16 |
Modified date | 2022.05.1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