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釋如定 (著)=Shih, Ru-ding (au.)
|
Source |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11
|
Date | 2011 |
Pages | 107 - 122 |
Publisher | 華嚴專宗學院 |
Publisher Url |
http://www.huayencollege.org/frameset.html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三年級。 |
Keyword | 真諦; 高崎直道; 《寶性論》; 《攝大乘論釋》; 解性; 如來藏 |
Abstract | 「解性」的概念在學界曾被廣泛地討論過,當然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碩。本文主要是想對高崎直道的該議題所持的某部分觀點,重新提出檢視。首先,他認為真諦學說的特點之一,就是阿摩羅識與解性黎耶均受到很強烈的「如來藏思想」之影響,且從自性清淨心=阿摩羅識=轉依的關係來說,作為依止處的「解性」即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非阿賴耶識。再者,高崎氏透過與梵文《寶性論》的內容對照,發現真諦譯《攝大乘論釋》的「界」五義,幾乎與該論所說一致。因此,認為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就是《寶性論》的別樣抄出。而他又從《寶性論》對「性」的解釋,以連結到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對「界」的界說,據此而認為「界」就《寶性論》式的「如來藏」,故而主張「解性=如來藏」。那麼,對於高崎直道的此一看法,筆者擬從如下三點提出質疑:(1)、即便這兩部論書間的引述文段或內容一致,我們是否能夠直截地將兩者間的思想底蘊作對等的等價連結?(2)、真諦將《寶性論》中的「如來藏」五義引進到《攝大乘論釋》,以解釋「解性」義。然而,我們應當考量到真諦的此一處理手法,是否與其所身處的時代背景或當時盛行的學說思潮有關?(3)、既然翻譯本來就是一項對原著的「拆解」與「重構」的過程,那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理由證明真諦將「界」五義援引到《攝大乘釋》時,不會經過這兩道程序?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108 二、高崎直道的主張:「解性」是與《寶性論》思想非常密切的「如來藏說」 108 三、檢討高崎直道的「解性=如來藏」之見解 112 四、結論 119
|
Hits | 377 |
Created date | 2014.05.07 |
Modified date | 2022.01.26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