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張錦德 (著)
|
Source |
人生=Humanity
|
Volume | n.350 |
Date | 2012.10.01 |
Pages | 10 - 17 |
Publisher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ddc.com.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主題:解開《金剛經》智慧方程式 BOX:跟著大師讀《金剛經》 |
Abstract | 《金剛經》是一部流行極為普遍的大乘經典,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了本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而經文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直破人心認假成真的執迷,開啟般若空的智慧觀。
可曾想像過從179億公里遠外的太空,轉身回頭看看地球是怎樣光景?1977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發射了航海家一號,已在太空中漫遊三十五年,如今已經抵達太陽系的邊緣。日前NASA發布航海家一號,從179億公里外拍攝的地球照片,照片中的藍色星球,在浩瀚的宇宙裡,看起來渺小有如一粒沙塵。
這不但顛覆一般人對地球的印象,也如同《金剛經》所說:「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剛經》說世界是一合相,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今天我們在地球所看到的森羅萬象,在179億公里外的因緣下,所呈現的卻是一粒沙塵,這道理人人都懂,但透過科學照片呈現,仍令人驚豔不已。
能斷一切煩惱 《金剛經》自鳩摩羅什翻譯為漢文後,在中國佛教界流行極為普遍,尤其禪宗五祖弘忍及六祖惠能的弘揚,使得《金剛經》成為禪宗學人的日常誦讀課本。到了宋代,出家眾的考試中,還有《金剛經》一科,由此可見《金剛經》所受到的重視。即使今天仍是佛教徒喜歡讀誦的經典,就連知識分子也都喜歡閱讀,美學大師蔣勳就把《金剛經》當作每天晨起靜修時念誦的早課,他說:「每天的念誦帶給我平靜喜悅,是一天裡最開心的時刻。」
儘管如此,由於該經旨在論述成道境界,即無上正等正覺,在佛教中亦為「不可說境界」,故文字雖簡練優美,卻足以提舉般若學的綱要,在閱讀上並不容易理解,加上名相之繁雜,敘述之反覆,都使得《金剛經》如萬丈高牆,讓人不得其門而入。
佛法講緣起法,認為世間一切現象具有不斷變動的無常本質,凡意識所能夠感受、構造的一切,都叫作「假名」,在《金剛經》中則被稱作「相」。但是人們頑固地執著自我和外部客觀世界是真實的,由此造作無量無邊的身、口、意三業,並受三業的牽引、拖累而煩惱不斷。
而《金剛經》主要講述的空性,就是要破除這些煩惱,經中大量使用「非相」、「非法」等句子否定世間一切,就是要人離相、不住於相。如同聖嚴法師在《金剛經講記》一書中所說:「心有所住,即離無上菩提之心;心能降伏,即是無上菩提之心。」唯有不執著這些「相」才能體驗真理,真正得到自由。
不過,知識上的道理不等於現實生活,眾生普遍被相所綁縛,對於經文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難免要生起疑惑,就連佛陀自己在《金剛經》裡都要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片言隻語也能受用無窮 不只經文要義難以置信,經文呈現方式也令人難懂。凡讀過《金剛經》的人,都有一種感覺,對於經文的主要精神還能理解,但細讀下去,對於每個細節的敘述則不甚了解,甚至感到矛盾、困惑,看似否定一切,又不盡如此。經中多次把「法」、「非法」,「相」、「非相」列舉,如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等等,反覆的言論,不只一般初學者困惑,在《金剛經》初譯時期,南北朝高僧還將該經視為在義理上有嚴重缺點的「不了義經」。
「這就是《金剛經》的特色,它雖闡揚空性,但絕非對『有』的簡單否定。」法鼓山國際發展處監院果見法師強調,把《金剛經》的「非法」、「非相」簡單地解釋為「不存在」或者「空無」是不準確的,那將連因緣果報等世間真理都徹底毀壞。
法師指出《金剛經》的否定是站在超越的立場上進行否定:「如果你以為《金剛經》否定這,那你就陷入圈套;但如果你以為,《金剛經》不是在否定這,當念頭一起,你又陷入另一個圈套。」果見法師笑說經文裡充滿著很多的圈套,往往提供了新的概念,馬上又打破那個概念,透過不斷反覆的思辨,突顯出一切法的無常、無定性,只有不斷的超越、放下、不執著,才能領會箇中妙義。
喜讀《金剛經》的華梵大學佛教學系系主任李治華,也笑說自己一開始對經文似懂非懂,但讀《金剛經》就像與佛陀及須菩提兩位大師學習,每次都有不同的體會。
除了高深的奧義,要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般若智慧?也是一般人對《金剛經》的疑惑。關於《金剛經》的實踐方式,經文提到只要受持讀誦經文,並為他人解說,其福德不可限量,甚至又說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乃至四句偈等」即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無量。
活用般若智慧 其實早在南北朝時代,就有一流派以念誦為主,講求《金剛經》消災、解厄的功能,當時的開善智藏收錄了念誦《金剛經》感應經驗的集子。而宋代宗鏡禪師所著的《銷釋金剛經科儀》,還是一部專供佛門法會時,信眾唱誦、禮拜的本子。
然而光是受持讀誦,是無法滿足那些喜歡《金剛經》義理,想要把金剛般若智慧運用在生活之中的人。那麼除了受持讀誦,還有什麼實踐方式?
「把《金剛經》當作工具書、字典那樣,遇到問題就拿出來翻一翻,那恐怕是著相。」把讀《金剛經》當做每天習慣,國科會主委朱敬一笑說從沒想過怎麼在生活中用《金剛經》,但常常能有所體會。有一次他與教育界開會,忽然對《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有所省悟,他提出:「所有辦教育的人不就應該是要『不住相布施』嗎?」指出教育是百年大計,雖然看不到百年後的成效,但仍要努力。若只著眼在升學的好壞,未來學生的成就,除了窄化教育的功能,也著了相。
與朱敬一相反,李治華反而是有煩惱時一定會讀《金剛經》,而且還要多讀幾遍,久了會有豁然開朗之感。方法雖不同,但從他們的故事中,可以發現《金剛經》的實踐沒有一定準則。
美國航運鉅子,創立美國佛教會的沈家楨居士,在《金剛經研究》一書中解釋《金剛經》的受持讀誦,為經文的實踐做了註解,他認為「受」就是接受,是比了解要更進一步,不但了解道理還要生起了信心,誠心接受。「持」是「持久」,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換句話說,就是真正徹底了解《金剛經》的般若智慧,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重點不在什麼方法,而是體悟到的般若智慧有多少。
時時觀照空性 個性積極的沈家楨居士過去對於《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產生疑惑:「如果大家都覺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虛妄不真,沒有永久性的存在和價值,那麼人為什麼要努力、要奮鬥、要爭取上進呢?」直到1989年再看《金剛經》時恍然大悟:為什麼佛陀在大徹大悟後,仍和常人一樣過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的生活?而且四十九年不間斷,每天過著說法度生的生活?
他發現之前是理論上去認識《金剛經》,而把「空」錯誤解讀成消極態度,他說:「我不再煩心這是虛妄呢?還是真實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剛經》中所說的『如所教住』。住什麼『所教』呢?『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他形容此後的他是虛妄與真實的統一,更感念佛陀縱使了解世間一切終究虛妄無常,卻仍發心度眾、不住相布施的宏願。
「《金剛經》的修行方式,我覺得就是提醒你隨時在生活中觀照空性。」果見法師表示「空」不是真有一個境界讓你可以離開這日常生活,而是在五濁惡世中體驗當下不斷變化的空性。「你還是有色聲香味觸法,當你了解這世界一切沒有真實不變,就不會被這變化所牽引、影響。」
這等功力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但透過佛法熏習,戒律的持定,漸漸地去鬆動根深柢固的執著,漸漸降低心中對「有」的依賴。過去聖嚴法師在講解《金剛經》時雖說經文難懂、生活難行,但仍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經文勉勵大眾遇到困難,要用《金剛經》提醒自己,出離煩惱,消融瞋恨。
《金剛經》開啟般若智慧,要人離相,不住於相,這讓人想起9月9日法鼓山所舉辦的「2012關懷生命獎頒獎典禮」,不論是獲得「個人智慧獎」中央大學教授陳攸華,還是獲得「團體大願獎」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裡的口友、傷友,每一位獲獎者在遭遇挫折時,一定也有過困惑、怨嘆的時刻,但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與自省,他們不再被過去所綑綁,反而能超越傷痛轉而為更多的大眾服務,他們雖未必讀過《金剛經》,但他們的行誼,無疑是為「不住相」留下最佳註解。 |
Table of contents | 跟著大師讀《金剛經》 16 |
ISSN | 15631788 (P) |
Hits | 615 |
Created date | 2015.07.16 |
Modified date | 2022.05.12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