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佛教「無罣礙」的生死觀=A Buddhist Obstruction-Free Viewpoint Toward Life and Death |
|
|
|
Author |
釋照澄 (著)=Shih, Chao-cheng (au.)
|
Source |
應用倫理評論=Applied Ethics Review
|
Volume | n.59 |
Date | 2015.10 |
Pages | 83 - 100 |
Publisher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Publisher Url |
https://lit.ncu.edu.tw/aer/about04.asp
|
Location | 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漢傳佛教研究室」博士後研究員。 |
Keyword | 佛教; 死亡形上學; 三自性相; 三無自性; 責任基礎 |
Abstract | 本文一開始先提出以經驗論或理性論在同時理解死亡的現象與死亡形上學的困難處,並肯定康德的「想像力」在認識結構上的特殊地位足以解決上述認知上的問題。接著筆者以「我」及「我所」的概念拆解個體與死亡的關係,並採用「繞路」的間接方法以「三自相」與「三無自性」來論說個體與死亡的本質性意義是自性空無、本來寂靜。最後則是由佛法因緣觀的兩種不同表述方式來分析與「死亡」相關的倫理議題的判準,目的在提供一種「責任基礎」的取徑以做為道德判斷時的參考。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85 (一)如何理解「死亡」? 85 (二)以「想像力」嫁接感性與知性 86 (三)目的 87 二、「死亡」的本質性意涵 88 (一)「死亡」與「我」、「我所」 88 (二)「三自性相」、「三無自性」 90 (三)小結 94 三、佛教對「死亡」相關之倫理議題的回應 94 (一)「生死」與「因」、「緣」 95 (二)責任基礎的「死亡」倫理學 96 四、結論 99 |
ISSN | 10282483 (P) |
Hits | 380 |
Created date | 2016.06.22 |
Modified date | 2023.11.0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