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A Study on the Cult of Avalokitesvara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Author 徐一智 (撰)=Hsü, Yi-zhi (compose)
Date2007
Pages627
Publisher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所
Publisher Url http://depthis.ccu.edu.tw/
Location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doctor
Institution國立中正大學
Department歷史所
Advisor雷家驥,王成勉
Publication year95
Keyword佛教哲理化=the philosophic theory of Buddhism; 普陀山=Putuo Mountain; 明代=Ming Dynasty; 菩薩思想=Bodhisattva's thought; 觀音信仰=Avalokitesvara
Abstract明代觀音信仰的情形實值得探討,因為成果可補充學術研究之不足。基於以下學術研究的趨勢與侷限,認為明朝觀音崇拜,似乎必須再加以探討:其一,歷來學者研究的課題,大都在探討觀音於中國為何變成女性?但這個問題經過分析後,並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獲得的看法有:唐代武則天女主思想的影響,而促使轉變;宋代以後,西王母信仰的啟發,才漸漸流行起來;或是受密教白多羅崇拜的啟示,於八世紀開始轉變為女性等看法。既然投注在中國觀音女性化的議題討論,無法得到眾所同意的結論,因此,似乎就必須轉變探究的方向。觀音信仰傳入中國,如何能受到各代中國人持續崇信,並為中國社會所接受,方是往後討論的重大議題;其二,從于君方Kuan-yin一書,可以看出兩點研究的新方向:第一,各朝的觀音信仰內涵討論不足,無法瞭解菩薩崇拜轉變的進程;第二,各個時代的圖像和文本背景的分析,也不足夠。像是作者、時間、地點和目的皆必要再加探究,始能看出各文獻及造像展現出來的真正意義。因此,以各代觀音相關文本為據,配合資料背景,準確掌握觀音信仰內涵持續轉變的過程,究及各朝崇祀情況,便是往後研究的工作。鑑於上述兩個學術研究侷限,加上本文對明代觀音文獻進行回顧時,發覺目前的研究成果中,都只偏重神明(菩薩)方面的討論,但一個信仰體系,尚有思想、僧侶、居士信徒、傳播地域等部分未完全被分析,換句話說,即是觀音信仰如何在明代社會被接受,明人信奉觀音的狀況,都必須加以追究。故本文即朝著觀音與文本、居士、僧侶、地域的關係等方向,分菩薩思想的興起與傳播、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的狀況、明代觀音信仰的普及、觀音形象的認知、各階層對觀音的崇信、普陀山觀音信仰的發展之各部分,探究明代觀音信仰發展的情形。接下來,即簡述本篇論文的大概。
一、菩薩思想的興起與傳播
關於大乘菩薩思想的發起者,歸納學者的看法,有以大眾部和上座部為主的兩種意見。而本文則主張發起者是大眾部,認為菩薩思想由大眾部所發起,有以下幾點理由:(一)以為上座部為菩薩道首倡者,乃因他們對《本生談》中釋迦菩薩的讚陰o出。但大眾部亦同樣信仰釋迦菩薩,反而是大眾部視佛陀為慈悲無量的超人,才是大乘菩薩道產生的根本思想基礎;(二)上座部推崇阿羅漢,反對視他為餘所誘之聖者。而大眾部視阿羅漢尚有所知障,似乎於其上別立菩薩行者,終使得菩薩思想因之興起;(三)屬於大眾部的原始佛教聖典《增一阿含經》中,存有最多關於菩薩的記載,故大眾部比較有可能為大乘菩薩思想的開創者;(四)大眾部盛行在中亞細亞、梵衍那及西北印度的烏仗那、迦濕彌羅,這與大乘菩薩道初興之地相符合。基於以上四點主張,菩薩思想的初傳者應是大眾部。
歷來認為大眾部是菩薩思想首倡者,大都屬於間接的推論,然本文則以思想脈絡發展為考察理路,證明大眾部確為大乘菩薩說的首倡佛教派別。現存部派佛教論書裏,幾乎不見「菩薩」說。而大眾部的阿毘達磨一部也沒有留下來,以致於現今探討大乘菩薩思想的興起,都只能間接推論。更甚者,竟視為白費力氣。然而,發現雖說大眾部論書沒有留傳,但與它相關的大乘經典《維摩詰經》,卻依然傳承著。所以便以部派論書《異部宗輪論》(記錄部派佛教的發展論書)中,記述大眾部的說明,配合《維摩詰經》的內容,用思想傳承內在觀點,再次證明大眾部是大乘菩薩說的首倡派別。《異部宗輪論》認為大眾部主張菩薩非父母精血所成,從右脇而生,深知四諦諸相了無差別,雖不生三惡趣,但因為救度有情,則願生惡趣。此部已認為佛陀、菩薩與聲聞不同,非是平凡眾生,具有超人般的神祕性。另外,《維摩詰經》也以為菩薩瞭知四諦諸相無差別,而更指出祂能有此力量,乃因修持六波羅蜜多的般若道和度眾之方便道。同樣地,他們仍強調佛、菩薩異於阿羅漢。經由對《異部宗輪論》與《維摩詰經》相承的思想脈絡的分析,似乎已對大眾部首倡大乘菩薩道的說法,提供另一個有力的佐證分析。
菩薩思想興起後,印度出現了釵h菩薩,觀音即是其中一位。觀音的產生,亦有祂形成的複雜性。教內佛陀轉化、未來佛的信奉、菩薩道的要求、他力救濟、法身與淨土思潮等影響,以及教外基督教的天國思想、民間信仰雙馬童神、希臘安胎神、羅馬安產守護神、行旅保護神和婆羅門的神妃信仰等,都是促使觀音產生的教外因素。總之,佛教為滿足人們需求,以及繼續發揮影響力,便進而整合教內外的思想和傳說,終成就出普度眾生的觀音菩薩。至於觀音產生的時間,可依據以下二點來推論:其一,從漢譯的觀音經典來分析,最早漢譯的經典是西元六十七年時,攝摩騰譯出的《金光明經》。因此,印度觀音信仰應該在西元前一世紀就已經建立;其二,據《華嚴經》於西元前一世紀流行印度,即知觀音崇拜在西元前一世紀已盛行其地。另外,由《大唐西域記》可知,觀音普及印度各階層中,戒日王視祂為國家守護神,商人把祂看成旅徒的保護者。在印度,不管國王、大臣、家族或百姓,皆會賚香花、持寶誚雂j、小觀音精舍,舉行法會,祈求菩薩保祐自己。發現七世紀時,無論是發源地南印度,或是西北印度,都有觀音的存在。
二、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的狀況
觀音信仰乃藉由經典的漢譯,由西域傳入中國。唐代以前,菩薩的稱號都以「觀世音」為主,而這個名稱多由西域版本的經典所傳入。換言之,或野i以證明觀音信仰初傳中國,乃是經印度至西域,再從西域傳入中土。至於首先在中國何地開始傳播?既因隨經典漢譯傳來,那經典初流行地,便是信仰開始流行的地區。如《正法華經》是在長安翻譯,那普門品觀音即以長安為中心,向外傳揚出去。此外,中國人為何會接受這位外來神祇?他的理由是南北朝中國社會因外來民族間的仇殺,殘害民眾,人民違反官禁受害、遇到水、火災害等苦難,百姓無助之際,號稱普門度化的觀音,便被接受,符合國人的期待。另觀音信仰既然為國人所接受,那祂可流傳千餘年的原因有:(一)往生淨土和救苦思想為貴族和庶民所喜愛;(二)慈悲思想和儒家仁愛觀具有暗合之處;(三)送子弁鉦臟X中國為農業大國需要勞動力之需求;(四)祂為佛教重要菩薩,佛教東傳,持續發展,其隨佛教被接納;(五)觀音並沒有取代原有中國的信仰,相反補足它,與本土宗教相輔相成。因以上因素,觀音信仰可流存在中土千餘年。
對於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的情況,能由觀音應驗記裏的記載來窺見。六朝留存的應驗記有東晉傅亮《光世音應驗記》、劉宋張演《續光世音應驗記》、梁陸杲《繫觀世音應驗記》。從這些應驗記保存的相關內容,可知道觀音初傳中國的狀況:(一)當時觀音信仰是被士族支持,而傳揚下來。例如陸杲及張演兩家族為姻親關係,傅亮及謝敷家族(《光世音應驗記》內容的口述者)乃世交。基此可知,六朝士大夫確為觀音信仰的傳播者,隨著當時政治中心移往南方發展,觀音崇拜也跟著轉往南方江、浙地區流傳;(二)依據應驗經驗會彼此分享的道理,應驗記中的人物就應包括在同信者中。故其時應驗記的主人翁,如以僧人和官吏為主角(中下級官吏為主),那信仰的接受者及應驗記的讀者,就是以他們為主;(三)南北朝時,因中國處於動盪的時代,人民常會遇到兵亂、賊亂、水、火災難,因而應驗記亦宣揚觀音可救助這些危難,並給予民眾獲救的證明,菩薩能力即以解決這些困難為要事;(四)應驗記所記錄到的觀音神蹟發生地,便是信仰傳播地。河北、陜西、河南為信仰佛教朝代如前秦、後秦與後趙活動地,他們則比其它地方更能成為觀音信仰地區。而南方江、浙地域,屬於南方各代繁榮地,自然亦適合觀音崇拜的傳佈。最後,從單純稱名即可獲菩薩救助、觀音可違逆果業報應、觀音偶像崇拜出現、融進中國式鬼魂等,都能看出觀音信仰也出現中國化的傾向。
三、明代觀音信仰的普及
明代觀音崇拜的普及,可從信仰已影響到各階層民眾,以及觀音具多弁鄖蚇s知。依照統計筆記小說的記載,發覺信仰者已經擴及至皇帝、皇室、名公、巨儒、進士、官員、宦官、文人、反賊、密醫、僧人和僧官,能看出觀音信仰已從原本六朝集中在中下級官吏和僧人兩大類,擴及至皇室和一般百姓間,信徒可能廣佈於社會上每個階層裏。至於祂的弁遄A筆計小說可歸納出如守護亡者等二十一種,有一半以上的神力與救苦無關,並且說明著任何事物要能順利發展,或優於它者,全必須仗觀音之名來宣傳和進行,而且社會上出現釵h與觀音有關的事物,甚至菩薩神像已成為人們的收藏品。由此點可推知,明代觀音信仰竟完全生活化。最後,明朝觀音崇拜盛行,則可歸納出二點原因,除了百方度世,滿足人們願望,解除他們的危機外,觀音超然的心境,提供人們一個解脫煩惱的人生價值觀,亦為信徒全心全意皈依,和信仰蓬勃發展的重大因素。
菩薩示現自在之姿,展現「是相,非相;不有,不空」如同昭映泉面月影之空性領悟,揭示一套人生哲理及修行方式,也促使觀者心境超然。人人見了觀音神像,心裏總也露出歡喜心情,正是這個感受與動力,讓觀音崇拜可在明代持續傳揚。此種針對宗教修為的心境講求,即可視為一種「佛教哲理化」(「神聖化」)的要求。像上述「神聖化」的希驥,亦能從明代僧侶及居士大量註釋觀音經典來加以證明,由《卍續藏》及《中華大藏經》便可整理出達一百餘部明人註解觀音佛典之著作。
四、觀音形象的認知
明代所留存的觀音文本中,展現出不同的菩薩意像特質,而且呈現出各種形象互相融合之勢,其情況如下:
(一)千手千眼觀音。相關的文本為朱鼎臣編輯的《觀音傳》,書裏的觀音形象有:1、不孝之孝:主角妙善不從父母之命結婚,卻跑去修道,成道後,度得雙親超升天界,成就不孝之孝;2、地府度魂:誦動真經,薦拔鬼魂,讓他們投胎人間及超升天界;3、手目調藥:割手眼為父親治病,天神再賜全手全眼;4、普陀顯聖:度化龍女、善財到普陀修行,加上紫竹、鸞鳥圍繞,呈現出南海觀音樣貌的組合。總之,明代千手千眼觀音被轉化成一個彰顯孝道的菩薩。
(二)南海觀音。相關文本《西遊記》裏,呈現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時間分期 6
第三節、名詞釋義 8
第四節、研究回顧 11
第五節、研究方法 29
第六節、研究史料 35
第七節、研究架構 42
第二章、菩薩思想與信仰的興起 44
第一節、前言 44
第二節、菩薩思想的興起 46
第三節、《異部宗輪論》中的「菩薩觀」 50
一、論書的漢譯、作者和內容 50
二、論書中的「菩薩」觀點 52
第四節、《維摩詰經》中的「菩薩淨土」 66
一、《維摩詰經》的成立 66
二、《維摩詰經》中「菩薩淨土」的開展 70
第五節、小結 90
第三章、觀音信仰在印度的發展與入華之情況 94
第一節、前言 94
第二節、印度觀音信仰的發展 94
一、印度觀音菩薩仰信的興起 94
二、印度觀音信仰產生的時間 97
三、觀音信仰在印度的傳佈 99
四、經典中觀音菩薩的身世 104
第三節、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的狀況 108
一、威音東傳:中國觀音信仰傳入的路線 108
二、信仰的適應 120
第四節、小結 154
第四章、明代觀音信仰的普及狀況 190
第一節、前言 194
第二節、明代觀音信仰的普遍情況 194
一、帝王與觀音 194
二、官員與觀音 195
三、宦官與觀音 195
四、文人與觀音 195
五、百姓與觀音 196
六、僧侶與觀音 196
七、明人生活面向與觀音 197
第三節、明代觀音信仰盛行的原因 204
一、百方度世人 204
二、觀者心超然 205
第四節、與與開展:明代經錄所收的觀音經典 207
一、《壇礙冀z》的特色 208
二、《壇礙冀z》之作者與收錄的觀音經典 209
第五節、小結 223
第五章、明代觀音菩薩的形象 233
第一節、前言 233
第二節、千手千眼觀音 234
一、不孝之孝 240
二、地府度魂 242
三、手目調藥 243
四、普陀「顯聖」 245
第三節、南海觀音 248
一、南海普陀觀音 251
二、慈母嚴父 255
三、神通廣大 259
第三節、魚籃觀音 262
一、提籃救度 269
二、念佛戒殺 271
三、頓空地獄 278
第四節、白衣送子觀音 280
一、慈悲老母 285
二、送子送女 288
三、念佛持齋 290
第五節、小結:兼述明代觀音形象的特質 291
第六章、明代觀音信仰的傳播(上) 317
第一節、前言 317
第二節、明帝王與觀音信仰 319
一、明成祖與觀音信仰的崇信 319
二、明神宗對觀音信仰的崇信 331
第三節、僧侶與觀音信仰:高僧傳中信仰觀音的僧人特質 344
一、高僧傳中信仰觀音僧侶的生平事蹟 345
二、高僧傳中信仰觀音僧侶的宗教特質 359
第七章、明代觀音信仰的傳播(下) 386
第一節、前言 386
第二節、明代應驗記中信仰觀音居士的樣態 386
一、居士崇奉佛教與信仰觀音的因緣 387
二、《觀音經持驗記》中佛教居士之觀音信仰 410
第三節、小結 432
第八章、地域名山與觀音:明代普陀山觀音信仰之研究(上) 445
第一節、前言 445
第二節、觀音信仰與中國普陀山 447
一、佛經中的普陀山 447
二、中國普陀山成為「補陀落迦山」的地理條件 452
三、中國「普陀山」的名稱確立及沿革 454
第三節、明代普陀山的狀況 468
一、洪武時期經略沿海與封山 470
二、嘉靖時期倭寇佔山及遷寺 474
三、萬曆時期神宗母子之護山 479
四、晚明修路、遺民與普陀山 492
第九章、地域名山與觀音:明代普陀山觀音信仰之研究(下) 500
第一節、前言 500
第二節、明代普陀山三大寺之形成 500
一、護國永壽普陀禪寺 500
二、護國永壽鎮海禪寺 504
三、慧濟庵 505
第三節、「補陀洛迦山」思想與普陀山存廢 507
一、《華嚴經》之「補陀洛迦山」思想內涵 507
二、觀音信仰與普陀山的存廢 511
第四節、普陀山的主持僧侶與觀音信仰 514
一、思想傳承 517
二、實際作為 519
三、《林樾集》中林樾庵住持海觀與普陀山 521
第五節、普陀山的佛教居士與觀音信仰 525
一、旅遊進香 525
二、防務朝山 526
三、修書寓居 526
第六節、普陀山寺院經濟的發展 539
一、信徒的捐獻 541
二、田產的經營 544
三、茶葉的種植 545
第七節、明代普陀山觀音信仰的內涵 545
一、南海觀音 545
二、白衣觀音 546
三、水月觀音 547
四、千手千眼觀音 549
五、法王子 548
第八節、明代普陀山觀音信仰的相關活動 550
一、講經傳法 551
二、祈求雨澤 551
三、觀音香會 552
四、捨身燃指 553
第九節、小結 554
第十章、結論 572
參考書目 583
Hits225
Created date2016.08.16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567723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