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
|
圓融與排他:漢傳大乘佛教的特性與蘭莘學佛會的族裔融合=Syncretism and Exclusivism: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ahāyāna Buddhism in Relation to the Racial Integration in Lansing Buddhist Association |
|
|
|
Author |
Hu, Hsiao-lan=胡曉蘭
|
Source |
第六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Date | 2016.07 |
Publisher | 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Publisher Url |
http://www.shengyen.org.tw/MainHome.aspx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七月二日 主持人:俞永峯 回應人:Duara, Prasenjit 杜贊奇 |
Abstract | 美國佛教中最為人知的現象,是「族裔佛教徒」(承襲父母祖上的宗教)與「始信佛教徒」(個人選擇改信)的區隔。如此二元的劃分當然本身就有問題,何況種族混合的修行團體也所在多有,然而族裔的區隔在美國佛教修行社群中,還是極為常見。由台灣移民引進美國的佛教組織尤其如此,往往只致力於接引台灣人和華人。不過少數法鼓山的禪修團體似乎突破了這套族裔區隔的潛規則,成功融合華裔以外的族群。以蘭莘學佛會(由聖嚴法師的信眾於三十多年前創立)為例,十三位理事中有五位是「始信佛教徒」,還有一位是越南人。 蘭莘學佛會的活動,若以英語或雙語(現場提供中譯英)進行,則參加人數幾乎是「族裔佛教徒」(台灣人,大陸人,馬來西亞華人,越南華人)與「始信佛教徒」(大多為白種美國人,但也有非裔美國人和拉丁美洲裔美國人)各半。即使是僅以中文進行的活動,如佛一,偶爾也會有一兩個完全不會說中文的「始信佛教徒」來參加。 本文以蘭莘學佛會的非華人會員為主,探討其高度族裔融合的成因。在訪問既非台灣人也非華裔的蘭莘核心成員後,我發現蘭莘學佛會在族裔融合上的成功,可說是與聖嚴法師的教誨有關,雖然不是直接相關--受訪者中只有一位是在加入蘭莘之前就聽過聖嚴法師的名號。然而蘭莘學佛會吸引他們的原因,卻可以說是根植於聖嚴法師的教導,或者,就更廣泛的層面而言,是根植於聖嚴法師教導中展現的漢傳大乘佛教圓融的傾向。所有受訪者一致表示,展現出排他性的其他修行團體,會令他們退避三尺。 |
Hits | 224 |
Created date | 2016.08.1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