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 |
紀志昌
|
Date | 2007.10 |
Pages | 516 |
Publisher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Publisher Url |
http://www.press.nt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Series | 文史叢刊 |
Series No. | 132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Abstract | 本文嘗試結合學術思想史與宗教社會史的研究方法,對兩晉時期的佛教居士面貌作一全幅的整理、觀照與詮釋。基於佛教在六朝時代的發展有著特殊的「名士」背景,而與其相關之社會、文化莫不可分,故兩晉居士研究的問題意識,在於發現佛教與中古家庭、門第發展之機緣,並尋繹「士」於文化傳承、社會角色等多重意義底下,宗教流傳其中之作用,與士人信受、反饋佛教之機制……。經由此番研究,不僅豁顯出「僧」「俗」命題之別,從而鉤勒出此一時期居士信仰之型態與特徵,修道之理論與實踐,對教理的接受觀點與所旁涉之「儒」「佛」論爭問題。
在問題的處理方法上,以合理的互證,資料的相互參酌、聯繫、互補與辨正,來鉤稽兩晉居士佛教信仰的概貌,釐清史實的真相,還原其情境,並賦予合理性的詮釋與宗教社會史的意義,以對本題研究視野與相關線索有一整全、宏觀而客觀之建立。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取向 第二節西晉之前的居士個案
第二章 兩晉居士與佛教關涉之活動類型 第一節出世清修型 第二節清談論法型 第三節檀越法事型
第三章 兩晉居士信仰的家族性 第一節兩晉宗室 第二節瑯琊王氏 第三節太原晉陽王氏 第四節陳郡謝氏、殷氏與其他
第四章 兩晉居士的修行理論與實踐 第一節自力禪修 第二節他力救渡 第三節基本修行理論與實踐:以郗超〈奉法要〉為例
第五章 兩晉居士所涉及的「儒」「佛」論爭 第一節護法論爭 第二節應報論爭 第三節儒佛調和: 「本同用殊」
第六章 結論:兩晉居士研究的意義:居士信受與反饋佛教的機制 第一節即世間以成道 第二節信仰的傳承與轉化
附表 參考書目
|
Hits | 346 |
Created date | 2017.02.24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