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Author |
釋如戒
|
Source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第八屆)
|
Date | 2009.05 |
Pages | C5-1 - C5-32 |
Publisher |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 |
Publisher Url |
http://www.hongshi.org.tw/index.aspx
|
Location | 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教師 主辦單位:玄奘大學宗教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 |
Keyword | 中論; 智顗; 印順法師; 二諦; 三諦 |
Abstract | 《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中的第十八偈頌,一般對此頌文的判讀,又稱為「三是偈」,此為三論宗的解釋;或者名為「三諦偈」,則是天台宗的解讀。然而,對於上面兩者在解釋《中論24.18》上,評價則不一。特別是對於天台智顗的解說,學者之間也存在著意見上的不同:一、認為智顗的解釋,已不符合《中論》「二諦」思想的「原意」;二、則認為智顗的觀點,並不違於龍樹《中論》的根本立場。 本文的處理方式,在其方法上,先針對此偈頌進行語句上的分析;並且個別地從梵文、漢語二種文本著手,特別是針對天台智顗當時所能依據的鳩摩羅什譯本去作分析。然後,依此語句上的分析,去檢視智顗詮釋《中論24.18》的可能依據,提出個人評論與看法。 從六方面:一、從佛教思想來源與概念的「脈絡性轉換」與「佛教詮釋學」來談,二、從智顗對佛學系統之整體詮釋上來看,三、從漢語的表述方式及其「是」字的結構性來看,四、從漢語翻譯來看,五、從《中論》文本上來看,以及就歷史脈絡,來對比二者三諦論議,不應該為吉藏「是假名絕待的二諦論,立意多少傾向圓融」,而智顗三諦是「違明文、違頌義」。 |
Table of contents | 壹、前言 C5-2 貳、印順法師對《中論24.18》的見解 C5-3 參、印順法師《中論24.18》偈頌解析 C5-5 一、《中論24.18》的偈頌解析 C5-5 (一)梵文結構中所呈顯的原意 C5-6 (二)中文結構中所可能出現的解釋類型 C5-8 二、對印順法師所持觀點之評析 C5-17 (一)從佛教思想來源與概念的「脈絡性轉換」與「佛教詮釋學」來談 C5-17 (二)從智顗對佛學系統之整體詮釋上來看 C5-19 (三)從漢語的表述方式及其「是」字的結構性來看 C5-20 (四)從漢語翻譯理論來看 C5-21 (五)從《中論》文本上來看,智顗「違明文」、「違頌義」之問題 C5-21 (六)關於二者評價不同 C5-26 |
Hits | 266 |
Created date | 2020.08.20 |
Modified date | 2020.09.08 |
![](en/images/logo/bg-btn-edit.png)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