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偈頌來源之探討 |
|
|
|
Author |
邱玉琴
|
Source |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20
|
Date | 2020 |
Pages | 1 - 28 |
Publisher | 華嚴蓮社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index.php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 罪滅; 真懺悔 |
Abstract | 在現代的佛教社會中,一首耳熟能詳的佛教偈頌「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常常會在法會中的開示聽到或者是一些佛教文章中看到。偈頌裡提到懺悔、罪業、自心及空性之間的關係與道理。由於過於普遍使用,所以可能會忽略到這首偈頌真正的來源及出處年代,流行的原因等等。追溯回去它的源頭,並未能在任何一部佛教經典中找到其出處,但是在追本溯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偈頌的意涵、字句及思想很大可能是從隋代開始的,而如今看到的偈頌體卻是成形於宋代的時候。這個現象並不普遍出現於佛教界中,因為這一首偈頌無法從經典中尋找任何的依據,但佛教徒在使用的比率卻是非常高。 從宋、明至清的時代,古書中一直出現此偈的影子,然而清代的次數則為較高,都是出於出家僧人的著作當中。筆者亦會從古書中的偈頌,它們之間的差異一一列出,如字詞及詞句的順序前後與差別之處。在《六祖壇經》的〈無相頌〉(〈滅罪頌〉)中,發現有一首偈頌跟本文中的偈頌內容及意涵十分相似,即「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筆者推測本文的偈頌部份之思想有可能源自於《六祖壇經》的此偈而來。另外,此偈「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在當代的引用率顯得非常的高及頻繁,無論是著作、論文、開示錄、雜誌、文章或網絡視頻,筆者在本文將所蒐集的資料呈現於表格當中,也可從偈頌的上下文看出偈頌使用的脈絡及出現的情況及意義。 |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1 壹、前言 2 貳、內文 2 一、「偈頌」來源之疑惑及現代之引用 2 (一)、「偈頌」在佛教中的使用、意涵及其重要性 2 (二)、對於「偈頌」來源的疑惑 4 (三)、「偈頌」在現代的引用 5 二、偈頌之間的差異性與演變 13 (一)、相近或有差異性的偈頌 13 (二)、詞句之分析 18 三、《六祖壇經》〈無相頌〉(〈滅罪頌〉)版本之對比 22 叁、結論 25 參考文獻 27 |
Hits | 3031 |
Created date | 2021.08.05 |
Modified date | 2021.08.05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