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僧肇〈物不遷論〉後設基礎的檢視=Metaphys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Thesis of all Things Unmovable” in Seng-zhao Philosophy |
|
|
|
Author |
羅因 (著)
|
Source |
中國文學研究
|
Volume | n.15 |
Date | 2001.06 |
Publisher | 國立台灣大學 |
Location | 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僧肇; 般若; 空; 物不遷論; 說一切有部 |
Abstract | 僧肇《肇論》代表了中國人對於印度般若中觀學派思想的第一次的正確理解,也標誌著中國佛教脫離魏晉玄學的樊籬,得到獨立的生命的開始。古人對於《肇論》所闡揚的般若思想,可為推崇備至。然而,到了明代,針對《肇論》中的〈物不遷論〉曾經展開過一場激烈的論爭,鎮澄首先駁斥〈物不遷論〉的思想,認為有「濫同小乘」的傾向。而這也正是引發筆者欲探討〈物不遷論〉的後設基礎的原因。其實在小乘說一切有部和般若中觀學派中,都有「不遷」的運動觀,但是,他們的後設基礎卻完全不同。說一切有部是在「三世實有,法體恆存」的基礎上說「不遷」;而般若中觀學派則是從「緣起性空,假名如幻」的基礎上說「不遷」。經過一番考察,筆者認為:我們固然不能輕率地認為肇僧有類似說一切有部的「法體」的觀念,但是,就其〈物不遷論〉論證的思維模式來看,的確與說一切有部的思維模式有極為相似之處。 |
Hits | 230 |
Created date | 2021.10.12 |
Modified date | 2022.06.0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