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從「信徒的社會階層」探討人間佛教道場的發展 — 以佛光山台北道場為例=The Social Clas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al Buddhism --- the Case Study of the Devotees in Fo Guang Shan Taipei Vihara |
|
|
|
Author |
胡琬蘋 (撰)=Hu, Wan-ping (compose)
|
Date | 2006 |
Pages | 173 |
Publisher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
Publisher Url |
https://website.fgu.edu.tw/
|
Location | 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
Department | 未來學系 |
Advisor | 姚玉霜 |
Publication year | 94 |
Keyword | 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 在家人=Laity; 社會階層=Social Stratification; 現代化=Modernization |
Abstract | 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到,基督新教徒多屬中產階級,同樣提倡入世與出世結合的人間佛教,信徒是否也趨向中產階級?依此動機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文獻分析為輔,選擇佛光山台北道場為研究個案,就「人間佛教信徒的社會階層」及「人間佛教道場傳教功能對信徒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並結合研究發現、社會趨勢預估、及人間佛教道場資源分析,建議人間佛教道場未來之發展。 本研究發現,人間佛教信徒的社會階層偏向女性、白領階級、高中以上學歷、及41-60歲的年齡層。道場傳教功能對信徒產生的影響有: 1) 將台灣佛教徒對佛教的認識,從山林佛教轉為多元弘法的人間佛教;2) 信徒的向心力及參與道場活動的穩定性高;3) 調查對象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信徒投入義工行列;4) 對信徒面對生活及生命的樂觀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5) 高學歷傾向透過社教館的課程 “接引” 入佛門,低學歷傾向誦經、念佛、禪坐的方式;6) 20歲以下的信徒對梵唄、禮佛、誦經、拜懺接受度低,對義工服務提昇生命價值的認同度較高;7) 知識取向的職業類別偏向經典研讀或透過活動學習佛法,較不傾向禪淨修持;8) 藍領階級及家庭主婦對「參與義工服務可提昇個人的生命價值」高於白領階級;9) 「參與道場活動的年數」越久,頻率越高,對道場的向心力越高,越認同「透過課程、梵唄、電視、報紙可達傳教效果」、「學佛改變其人生觀及人際關係」、「研習營及義工服務可提高生命價值」、「禮佛、誦經、念佛有助於佛法體驗,並願意找時間修持」。 人間佛教道場的資源以佛光山台北道場為例說明如下﹕1) 建築空間的運用彈性且多元化﹔2) 交通便利;3) 大量義工資源﹔4) 信徒第二代為龐大的潛在信徒﹔5) 正派形象有利「道場的傳教及與社會的互動」﹔6) 眾多法師為龐大的傳教資源﹔7) 結合海內外佛光山道場能形成廣大的傳教網絡。 綜合研究發現、社會趨勢預估、及道場資源,建議人間佛教道場未來發展方案如下:1) 發展義工人力庫; 2) 善用大量義工資源與社區、學校互動﹔3) 以祈福法會結合佛法俗講走入藍領階級社區主動 “接引”﹔4) 以文教及禪修 “接引” 知識份子,以禪淨雙修及義工服務 “接引” 非知識份子﹔5) “接引” 信徒第二代,以年青人 “接引” 年青人﹔6) 針對參與道場活動一年以下之信徒規劃 “接引” 活動﹔7) 加強文宣讓大眾瞭解人間佛教道場能給予的協助及服務﹔8) 道場國際化以因應無國界形成的多元文化趨勢﹔9) 面對未來虛擬實境主導的社會環境,人間佛教道場應扮演心靈加油站的角色。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written by sociologist Max Weber mentioned that majority of the Protestants come from middle class. While humanistic Buddhism also promote the union of leaving and joining the secular life, do the devotees also come from middle class? Bearing this motive in mind, this study employs a questionnaire as the major means of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aid in the research. We use Fo Guang Shan Taipei Vihara as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social classes of humanistic Buddhists and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o their devotees and integrating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we predict the social trends, analyze the resources of humanistic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stat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 Buddhist monasteries. The findings, the social status of humanistic Buddhist devotees pertains to female, white collar, high-school and above education and aged between 41 and 60. There are nine effects of humanistic Buddhist preaching by the temple to their devotees: firstly, a transition of Taiwanese Buddhists’ knowledge of Buddhism from traditional outback Buddhism to multidimensional humanistic Buddhism. Secondly, there is a high sense of cohesion among devotees and stability of activity attendance. Thirdly, more than twenty five percent of the surveyed individuals are involved in volunteering work. Fourth,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exerted upon the devotee’s optimism towards life. Fifth, individuals with high educational status tend to enter the Buddhist organization via community education center and those with lower educational status pertains to chanting and meditation. Sixth, for devotees under the age of twenty accepted Buddhist chanting, bowing and worshipping poorly and tend to be in high agreement with their values of life through volunteering work. Seventh, knowledge acquisition pertains to scripture reading or learning dharma from various activities, rather than ch’an and pure land practice. Eighth, housewives and blue-collar are in higher agreement of the statement “joining volunteering work can improve the value of life” than white-collar. Lastly, the longer and more frequently of surveyed individuals participated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temple, the higher coherence and greater degree of agreement they show to the statements: “dharma propagation is more efficacious through classes, Buddhist chanting,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 “learning Buddhism changes view on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tudy camps and volunteering work can raise the value of life”, “worshipping to the Buddha, sutra chanting and chanting Buddha’s name helps in experiencing Buddhist practice and is willing to arrange for time to practice.” Resources of a humanistic Buddhist monastery using Fo Guang Shan Taipei Vihara as an example including the flexible us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階層理論 第二節 人間佛教的研究 一、 人間佛教的歷史脈絡. 二、 人間佛教的理論 三、 人間佛教對台灣的影響 第三節 結 論
第三章 佛光山台北道場 第一節 道場梗概 第二節 道場的傳教功能
第四章 研究調查設計 第一節 問卷調查架構規劃 第二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統計工具及方法 第四節 問卷調查進行流程設計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第二節 信徒與道場互動之評估 第三節 信徒對道場的向心力之假設驗證 第四節 信徒對道場弘法方式的看法之假設驗證 第五節 信徒學佛體驗之假設驗證 第六節 信徒對社會階層的看法之假設驗證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信徒的社會階層 第二節 道場傳教功能對信徒的影響 第三節 人間佛教道場的發展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參考書目
附件A:前測問卷 附件B:正式問卷 附件C:次數分配表 附件D:差異顯著之假設次數交叉表 附件E:假設驗證總表
圖表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 表 2-2-1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2002年四期三次宗教信仰基本調查資料 表 4-4-1 前測問卷與正式問卷修改前後比對表 表 5-1-1 信徒性別分類表 表 5-1-2 職業與性別交叉表 表 5-1-3 本研究與「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年齡變項比較表 表 5-1-4 信徒年齡分析表 表 5-1-5 本研究與「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學歷變項比較表 表 5-1-6 本研究與「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職業變項比較表 表 5-1-7 本研究與「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職業依「白領階級」及「藍領階級」 分類比較分析表 表 5-1-8 信徒出生地分類表 表 5-1-9 信徒籍貫分類表 表 5-1-10 信徒住址所在區分類表 表 5-1-11 信徒至道場的交通工具分類表 表 5-1-12 信徒個人月收入分類表 表 5-1-13 信徒個人月收入及職業交叉表 表 5-1-14 信徒家庭月收入分類表 表 5-1-15 信徒家庭月收入及職業交叉表 表 5-1-16 本研究與「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婚姻變項比較表 表 5-1-17 信徒個人及家庭宗教信仰對照表 表 5-1-18 信徒皈依情況分類表 表 5-1-19 信徒初接觸佛光山台北道場時家人意見分類表 表 5-1-20 信徒在佛光山台北道場的角色分類表 表 5-2-1 信徒參與道場活動的年數及年平均次數分類表 表 5-2-2 信徒參與道場活動的年數及年平均次數交叉表 表 5-2-3 不同職務的佛光會員參與道場活動的年數及年平均次數分析表 表 5-2-4 信徒參加意願較高的活動排序表 表 5-2-5 參加意願較高的活動依功能分類排序表 表 5-2-6 佛光山台北道場社教館開設的課程中信徒認為重要課程排序表 表 5-3-1 信徒對道場的認同感分析表 表 5-3-2 信徒對道場的認同感假設驗證一覽表 表 5-3-3 信徒對道場的使命感分析表 表 5-3-4 信徒對道場的使命感與認同感相關性分析表 表 5-3-5 信徒對道場的使命感假設驗證一覽表 表 5-3-6 信徒對道場的歸屬感分析表 表 5-3-7 信徒對道場的歸屬感假設驗證一覽表 表 5-4-1 信徒對傳教方式的看法分析表 表 5-4-2 信徒對傳教方式的看法假設驗證一覽表 表 5-5-1 信徒個人學佛體驗分析表 表 5-5-2 信徒個人學佛體驗假設驗證一覽表 表 5-6-1 信徒對社會階層的看法分析表 表 5-6-2 信徒對社會階層的看法假設驗證一覽表 表 5-6-3 「透過適當的努力可以往上層階級移動」與「個人收入」及「家庭收入」 相關性分析表 表 5-6-4 「透過適當的努力可以往上層階級移動」與「個人收入」次數交叉表 表 5-6-5 「透過適當的努力可以往上層階級移動」與「家庭收入」次數交叉表 表 5-6-6 個人及家庭皆屬中低收入者,對「透過適當的努力可以往上層階級移動」 的看法與「收入」的相關分析表 表 5-6-7 個人及家庭皆屬中低收入者,對「透過適當的努力可以往上層階級移動」 的看法與「其他因變項問題」的相關分析表 |
Hits | 287 |
Created date | 2021.11.16 |
Modified date | 2023.01.06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