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漢譯《雜阿含經》中「五蘊無我」 生命哲學之芻議=A Study of Philosophy of Life By Realizing Non-Self of Five Aggregates Base on Saṃyukta-āgama |
|
|
|
Author |
周明玉 (撰)=Chou,Ming-yu (compose)
|
Date | 2021 |
Pages | 80 |
Publisher | 東海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thu.edu.tw/
|
Location | 臺中市, 臺灣 [Taichung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東海大學 |
Department | 哲學系 |
Advisor | 嚴瑋泓 |
Publication year | 109 |
Keyword | 《雜阿含經》; 五蘊無我; 九分教; 四念處; 現觀生滅 |
Abstract | 本文以「五蘊無我」的理論,關懷有情生命的心靈處境為議題主軸。依據早期佛教文獻《雜阿含經》九分教各事類相應經證,針對「五蘊無我」學說的教法理解,以及透過四念處等實修實證的教說,以緣起性空為論述的核心,探討生命實相。著重在無我的實踐路數,由以下五章節做漸進式的論證。分別以,第一章,「導言」,開章明義說明所關懷的議題面相,乃是用佛教哲學的視角分析心身的關係,並期待有廣義的應用功能。第二章,透過經證,以差別事之界相應與染淨事之諦相應,說明「五蘊無我」的心身觀照,是解脫二元對立,分化束縛的關鍵。第三章,謹守十二因緣的緣起法則,以生起事之緣起相應,把握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直入研究方法,依隨順緣起、正觀無常得自修證。第四章,依事類相應擇析五蘊無我,並分成(1)放逸五蘊,攀緣執取,(2)放緩五蘊,合覺背塵,(3)放捨五蘊,平等捨遣三層次意義。緊扣住相應經證的義理,合併圖表以及邏輯對應方式,首先從五欲境界的執取,其次由根識離觸、體悟生滅隨觀,再進入以堅固的五力、五根克服五蓋,向心意識的深層緊密觀察,作為體證苦、空、無常共相的認知與解釋。第五章,結論。根據前面四章節的內文,串連舖陳與整合,導出由「五蘊無我」所揭示的生命哲學涵義,行文論述還滅無明,作為心靈處境加以重整與定位。總結透過經證、分析,為「五蘊無我」的理論與實踐作生命哲學的定見。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2 一、歷史方面 2 二、經典方面 4 三、圖像方面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漢魏兩晉南北朝隋唐佛教概述 9 第二章 文殊菩薩與經典義理思想特色 13 第一節 文殊菩薩源流略論 13 一、文殊菩薩名德及源流 13 二、文殊菩薩本願 19 三、文殊菩薩淨土 28 第二節 文殊法門經典的傳譯與流布 33 一、竺法護 36 二、鳩摩羅什 39 第三節 文殊法門經典的思想特色 44 一、直說第一義 44 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50 三、重視女性的平等精神 54 (一)須摩提女 59 (二)離意女 59 (三)離垢施女 60 第四節 小 結 62 第三章 大乘佛教經典中的文殊菩薩形象 65 第一節 作為過去佛、法王子、三世佛母的文殊 65 一、過去佛 65 (一)龍種上如來 65 (二)大身如來 66 (三)升仙尊如來 66 (四)大智如來 67 二、現在佛 68 三、上首菩薩法王子 68 四、童子菩薩 70 五、三世佛母 73 第二節《法華經》、《華嚴經》與《維摩詰經》中的文殊菩薩 75 一、《法華經》中的文殊菩薩 76 二、《華嚴經》中的文殊菩薩 94 三、《維摩詰經》中的文殊菩薩 101 第四章、騎獅文殊與「新樣文殊」 119 第一節 騎獅文殊 119 第二節 「新樣文殊」 137 第三節 持物表法意義的探討 145 第五章 五臺山與文殊信仰 148 第一節 以《華嚴經》為主的五臺山文殊信仰 148 第二節 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建立 158 第三節 五臺山國家道場的建立 168 第四節 《五臺山圖》與文殊信仰 176 第六章 結論 183 附錄一 文殊經典翻譯弘傳表 185 附錄二 中古僧人翻譯、注疏、修持文殊法門經典表 193 參考書目 219
圖表目次 表3-1 《維摩詰經》翻譯表 102 表5-1 中古文殊造像表 149 圖3-1 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舟形背光 北魏 80 圖3-2 莫高窟331窟 東壁窟門上部 法華經變 初唐 87 圖3-3 莫高窟331窟 東壁窟門上部 法華經變 提婆達多品 初唐 88 圖3-4 莫高窟331窟 東壁窟門上部 法華經變 從地湧出品 初唐 89 圖3-5 莫高窟159窟 南壁 法華經變 中唐 90 圖3-6 莫高窟159窟 南壁 法華經變示意圖 中唐 91 圖3-7 莫高窟31窟 窟頂北披 文殊赴會圖 盛唐 92 圖3-8 炳靈寺169窟 維摩詰像 西秦 105 圖3-9 莫高窟103窟 東壁 維摩詰經變 盛唐 113 圖3-10莫高窟220窟 東壁北側 文殊來問 初唐 113 圖3-11炳靈寺169窟 維摩詰、文殊對坐圖 西秦 116 圖4-1 炳靈寺169窟 維摩詰、文殊對坐圖 西秦 120 圖4-2 趙忠信造彌勒三尊像 北魏 121 圖4-3 張永敬造三尊像 北魏 122 圖4-4 康勝造釋迦諸尊像 蕭梁 123 圖4-5 比丘曇興造釋迦三尊像 北魏 124 圖4-6 薛安顥造彌勒五尊像 東魏 125 圖4-7 大統十七年造像碑 西魏 126 圖4-8 莫高窟332窟 北壁 借座燈王 盛唐 128 圖4-9 莫高窟220窟 正面佛龕 初唐 130 圖4-10 莫高窟159窟 西壁北側 文殊赴會圖 中唐 132 圖4-11 開元十三年山東成武縣石造舍利塔門扉 盛唐 134 圖4-12 莫高窟144窟 佛龕南側 文殊菩薩圖 晚唐 135 圖4-13 莫高窟220窟 甬道北壁 新樣文殊 五代 136 圖4-14 莫高窟220窟甬道北壁 新樣文殊墨書發願文題記 五代138 圖4-15 新樣文殊版畫 139 圖4-16 法藏P.4049新樣文殊變白描畫稿 141 圖5-1 莫高窟61窟 西壁 五臺山圖局部 佛陀波利遇文殊老人 163 圖5-2 莫高窟61窟 西壁 五臺山圖局部 五代 181
|
Hits | 306 |
Created date | 2021.11.24 |
Modified date | 2023.01.0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