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竺道生的生平及其相關問題簡析=Zhu Daosheng’s Life History and an Analysis on Related Issues |
|
|
|
Author |
張雪松 (著)=Zhang, Xue-song (au.)
|
Source |
中國佛學=The Chinese Buddhist Studies
|
Volume | n.02 |
Date | 2012 |
Pages | 16 - 33 |
Publisher | 中國佛學院 |
Publisher Url |
http://www.zgfxy.cn/
|
Location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
Keyword | 竺道生; 竺法汰; 六家七宗; 法華經 |
Abstract | 公元4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北方局勢動盪,使得偏安江南的東晉外部壓力緩解,而東晉內部各種勢力又勢均力敵。故此時東晉社會局面短暫安定,出現了用“永和人物”崇尚玄談的社會風氣。與此相伴隨,佛教界般若思想在東晉也逐漸活躍起來。在東晉京師出現即色宗、本無宗、含識宗、幻化宗、緣會宗五家,他們受到會稽王及王、謝家族的支持;而心無宗一家則主要流行於荊州,受到桓溫支持。筆者認為,“六家”本是指東晉各般若學派,它們同當時永和玄談關係密切,各家均各自得到了當時世族的支持,是特定時間地點的產物。而道安先是在北,後居襄陽,基本身處局外,所謂“本無宗”創立者實際上是竺法汰,而非道安。竺道生正是東晉般若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跟隨法汰出家的。
371年一切有部僧伽提婆在廬山譯經說法,經過數年努力,隆安元年(397)提婆終於可以躋身東晉首都佛教界。提婆入京,恐是東晉佛教風氣轉折的開始,此後六家般若學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不久,北方及南方才逐漸開始出現對“六家”之批評。而佛陀跋多羅僧團南來(410),在南朝傳教譯經活動十分活躍,這無疑對江南有宗思潮是一個推動。道生中年遊學,涉獵廣泛,“羅什大乘之趣,提婆小道之要,咸暢斯旨”,而且善於獨立思考闡發,主張人人皆有佛性,頓悟成佛,順應了日後時代思潮發展的大潮流。但就當時來看,道生既不同於東晉六家般若舊傳統,又區別於自提婆、佛陀跋多羅以來兼涉有宗的南朝新傳統;道生晚年被排斥在主流佛教界之外,生前甚為蕭索;臨終前宣講《法華》,恐有抒憤之意。 |
Table of contents | 一 關於竺道生的生年 17 二 道生第一次去廬山的時間 21 三 道生生前恐未得南朝佛教界普遍認可 27 (一)時代背景 29 (二)個人學歷 30
|
ISBN | 9787509740668 |
Hits | 147 |
Created date | 2022.02.08 |
Modified date | 2023.05.1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