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聖嚴法師傳法種類與模式分析—以其傳法精神之開展為中心=An Analysis of the Categories and Models of Master Sheng-yen’s Dharma Transmission—with a Focus on the Unfolding of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His Transmission of Dharma |
|
|
|
Author |
吳佩珮 =Wu, Pei-pei
|
Date | 2016 |
Pages | 217 |
Publisher | 法鼓文理學院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dila.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法鼓文理學院 |
Department | 佛教學系 |
Advisor | 釋果暉 |
Publication year | 104 |
Keyword | 禪宗=Chan Lineage; 聖嚴法師=Master Sheng Yen; 法鼓山=Dharma Drum Mountain; 傳法=Transmission; 漢傳佛教=Chinese Buddhism |
Abstract | 本論文探討現今多元文化國際社會中,聖嚴法師如何秉持著漢傳佛教的傳承理念,將佛法傳遞到不同文化的族群。透過文獻資料整理,及深度訪談,上述兩種研究方法,經整理聖嚴法師的傳法相關文獻後,發現其以戒定慧三學之架構,融合漢傳禪佛教之傳法精神為共同點,為了因應不同族群的多樣特性,而開展出次第性的傳法種類及模式。 藉由法卷法子名稱變更,發現聖嚴法師傳法前後期的差異,對於傳法定義有狹義、廣義區分。透過戒定慧三學的個別分析,本文將以悲願傳法、戒行傳法、境教傳法、世紀理念傳法,此四種為傳法精神種類。其中,悲願傳法又細分為禪宗明心見性傳法,及悲願建僧傳法。訪談研究得知禪宗在異文化社會的創新應用,在悲願建僧傳承見到漢傳佛教制度,應因於現代化變遷的世代交替。 戒行傳法是以大乘菩薩戒精神,將菩薩道精神於東西方社會文化的應用。境教傳法以聖嚴法師觀音法門的行願精神,體現法鼓山理念於漢傳佛教悲智願行。由上述傳法次第,具體的呈現法鼓山心靈環保的世紀理念傳法精神。總結發現,隨順著聖嚴法師傳法悲願精神,得見其國際化弘法因緣,由最初漢傳禪宗傳法的精神,到後來跨越多元族群整體性的世紀傳法精神,這當中見到漢傳佛教的融合性、普及性特質。
In a modern, pluralistic,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 Master Sheng Yen was able live the ideals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ransmit the Dharma to different races and cultures. The research herein, collected from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focuses on three core principles of Chinese Chan (Zen) Buddhism: discipline, meditation, and wisdom, as promulgated by Master Sheng Yen. This paper shows the methods of Dharma transmission acros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cultures. According to the Dharma heir’s lineage records, the lineage holder’s name differs. In this article, individual analyses of three studies reviews four types of transmission: compassionate vows transmission、transmission of disciplines、environmental cultivation transmission、century ideal transmission. The compassionate vows transmission differs from the Chan lineage enlightenment transmission. The compassionate vow is necessary when establishing a sangha community.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here show innovation in applying the Dharma in different societies. The transference and modific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llustrates its ability to modernize. Modernization is also seen in the Compassionate vow to establish a sangha community.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disciplines has been conducted using the Mahayana ideals, which are the Bodhisattva precepts. These precepts are applied to aspect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differently. The Environmental cultivation transmission is the essence of Master Sheng Yen’s Avalokiteśvara methods, which combines the ideals of Dharma Drum Mountain’s compassion and the wisdom of Chinese Buddhism. As mentioned above, these transmissions serve primarily to protect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transmission. In summary, in order to adapt the essence of Master Sheng Yen’s transmission methods across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in this century, a type of fusion and must occur. This fusion, or adaptability, is a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Buddhism.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問題意識之架構 3 一 問題意識 3 二 問題意識之發想 4 第三節 當代學者研究成果回顧 4 一 主要研究議題 5 二 相關學者研究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範圍 10 一 研究背景 10 二 研究架構 11 三 研究範圍 11 四 研究限制 13 五 研究方法 13 第五節 小結 16 第二章 聖嚴法師之悲願傳法 17 第一節 漢傳禪佛教之時代背景 17 一 禪在漢傳佛教中之整體重要性 17 二 近代漢傳佛教之衰落 17 三 聖嚴法師禪宗傳法之悲願動機 18 四 漢傳佛教傳承之危機與轉機 20 第二節 聖嚴法師傳法的定義 22 一 三種法子類型定義 22 二 狹義型之傳法定義 25 三 廣義型之傳法定義 28 第三節 悲願傳法精神之開展 31 一 禪宗師徒傳承的時間及形式紀錄 32 二 傳法的標準與原則 41 三 以三學為原則的傳法本質精神 47 第四節 禪宗的傳承與創新 52 一 聖嚴法師英文禪學相關書籍 53 二 主體原則本質性VS 融化適應包容性 62 三 西方弟子對禪之理解與掌握 65 第五節 小結 70 第三章 悲願建僧之開展 71 第一節 傳統戒學與禪宗清規 71 一 戒律於現代的適用性 72 二 戒律於文化的差異性 74 第二節 宗教修持與悲願心 76 一 漢傳佛教修行制度 77 二 西方人出家 79 第三節 小結 84 第四章 戒行傳法之開展──大乘菩薩精神 85 第一節 適應時空的菩薩戒精神 86 一 漢傳佛教菩薩道之誓願行 87 二 萬行菩薩與西方居士佛教之實踐 89 第二節 宗教師與宗教情操 90 第三節 小結 92 第五章 境教傳法之開展──觀音法門為悲智雙運基礎 93 第一節 具備佛法正知見及悲願心 93 一 融悲智於境教之法門行願 94 二 以行達慧 97 第二節 入流亡所之空觀般若智 98 一 反聞聞自性之空慧 99 二 耳根圓通法門之實踐 101 第三節 依大悲心起妙智 103 一 以悲願入如來藏 104 二 依悲智普法群生 106 第四節 觀世自在之無礙法行 108 第五節 小結 111 第六章 世紀理念傳法之開展──心靈環保精神 113 第一節 法鼓之名稱原由及意義 113 第二節 世紀理念傳法 113 一 理念傳法——提升人品建設淨土 114 二 世紀傳法——心靈環保 115 第三節 小結 115 第七章 結論 116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6 第二節 禪法為傳法根本內涵 117 第三節 戒行為傳法清淨原則 118 第四節 悲智為傳法信念精神 119 第五節 小結 120 參考文獻 122 一 佛典藏經 122 二 專書 122 三 論文 128 四 中文期刊 130 五 網路資源 130 六 英文專書 132 七 英文論文 132 八 英文網路資源 133 附錄 135 一 聖嚴法師禪法之傳法的條件及標準(中英文) 135 二 訪談授權同意書(中英文) 144 三 聖嚴法師1985年傳法給繼程法師之手稿 147 四 訪談概要A 149 五 訪談概要B 155 六 訪談概要C 164 七 訪談概要D 171 八 訪談概要E 185 九 訪談概要F 207 十 中華禪法鼓宗聖嚴法師開示 217 |
Hits | 267 |
Created date | 2022.10.03 |
Modified date | 2023.01.0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