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uthor |
竺家寧 (著)
|
Source |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
Volume | v.18 1994年第二期 |
Date | 2011.12 |
Pages | 127 - 164 |
Publisher |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佛經語言; 支謙; 漢語詞彙; 三國吳語 |
Abstract | 譯經大師支謙,身份是優婆塞(佛教居士),先世本月支人,他的祖父法度在後漢靈 帝(168-189 年)時,率領國人數百東來歸化,支謙即生在中國。早年受業於支讖的弟子支亮, 漢獻帝末年,避亂到武昌,更入建業,一直到吳廢帝亮建興年中(252-253 年),專以譯經 為務。支謙翻譯的風格,對後來佛典翻譯的改進,也起了不少作用。他首先反對譯文尚質 的偏向,主張尚文尚約應該調和。從佛典翻譯發展的全過程來說,由質趨文,乃是必然的 趨勢;支謙開風氣之先,是不能否認的。支謙的譯經語言,到底發生了哪些具體的變化? 反映了哪些時空特色?這是一件值得探索的課題,無論是在漢語語言史方面,或者在宗教 角度閱讀佛經方面,都具有相當的意義。 中國早期的佛經翻譯,就其地理區域而言,主要有三個中心,長安、洛陽、建業(南 京),它們分別代表了中古早期漢語的西部方言、東部方言、和南方方言。支謙所處的時 代和地理區域,在譯經語言上,必然帶有當時當地的時空特色。佛經的翻譯語言,到了鳩 羅摩什,無論在術語上,或選用詞彙上,逐漸趨於定型,也逐漸衍生了標準化的佛經翻譯 語言。但是,在此以前的支謙時代,每一位翻譯家,都具有各自的鮮明特色,更直接的反 映了所處的時代和地區的方言特色,所以早期佛經的語言研究,一直是佛經語言學者們關 注的領域。支謙在吳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翻譯了三十部左右的佛經,三國時代的江浙地區, 是吳方言的範圍。相對於中原地區,江浙的吳方言具有相當明顯的特色,跟洛陽、長安的 方言大有區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是否能從支謙的譯經語言當中,找出這種痕跡? 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本文特別觀察了支謙動詞使用的狀況,比較支謙的用詞和其他佛經 或非佛經語料的異同,從使用頻率中,觀察哪些是支謙獨有的詞語,哪些是支謙常用的詞語,這些詞彙上的特殊性,必然牽涉到支謙所處的時空背景。 我們討論了三十多個三國時代吳地支謙使用的詞彙,一一觀察了這些支謙用詞的來源 和演化。從他們的使用狀況判斷他們的時空背景,可以約略反映出譯經家支謙所處的南方 吳地,應有一些不同的方言區別。佛經是最具有口語特色的材料,很多古漢語詞彙已經無 法從非佛經的本土文獻資料反映出來,卻大量的保存在翻譯經中,所以佛經語言的研究, 成為近年來學者們的關注重點。特別是詞彙問題,比起語音、句法,變遷的速度更快,隨 時都緊跟著社會的脈動,不斷在更新,不斷在自我調整。 |
ISSN | 1996269X (P) |
Hits | 190 |
Created date | 2022.11.03 |
Modified date | 2022.11.0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