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性空分流與空有之爭——《印度之佛教》第十六章之第二、三節 |
|
|
|
Author |
釋悟殷 (著)
|
Source |
福嚴會訊=Fuyan Journal
|
Volume | n.15 |
Date | 2007.07 |
Pages | 83 - 129 |
Publisher | 福嚴佛學院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fuyan.org.tw/index.html
|
Location | 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Table of contents | 壹、前言 貳、印順導師判攝佛法的理論原則 參、性空學派之分流 一、破敵方法 二、煩惱障與所知障 三、人無我與法無我 四、小結 肆、清辨與唯識學的關係 一、解說「唯心」 二、評唯識的現觀次第(評實踐方法) 三、指責圓成實是「似我真如」 四、解說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義 伍、月稱與唯識學的關係 一、論證經說「唯心」乃顯示有情以心為主 二、論證《楞枷經》「外境悉非有」,是為對治貪著外境之有情 三、評《解深密經》過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三自性說,是不了義教 四、以根性利鈍會通《解深密》的三時教說 五、阿賴耶識教是悟入甚深法性的方便 六、評唯識學者陳那立自證分之過失 七、小結 陸、後記 |
ISSN | 20700520 (P) |
Hits | 36 |
Created date | 2023.05.10 |
Modified date | 2023.05.1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