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早期佛教倫理思想的起源與婆羅門的關係 : 以《雜含經論會編》〈婆羅門相應〉為中心之研究=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ical Thought of Early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rahman ─ A Study of the Samyukta Agama –the Core of Brahmana-Samyuttam |
|
|
|
Author |
林秀蘭 (撰)=Lin, Hsiu-lan (compose)
|
Date | 2007 |
Pages | 166 |
Publisher | 華梵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fu.edu.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華梵大學 |
Department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Advisor | 王惠雯 |
Publication year | 95 |
Keyword | 婆羅門=Brahman; 佛陀=Buddha; 印度=Indian; 四部阿含=four collections of Agamas; 佛教=Buddhist; 種姓制度=caste; 婆羅門教; 佛教倫理; 宗教倫理; ethical thought; presented |
Abstract | 本論文的研究主旨在於探討早期經典中所載錄的婆羅門,佛陀如何透過相應的教化之道,在當時印度社會文化背景的環境中,提出與婆羅門有別的佛教倫理思想,並融入佛法教義而展現其思想特色。本論文的研究資料依據為四部阿含,特別以《雜阿含經論會編》<婆羅門相應>為主;從這些經典中歸納出佛陀與婆羅門之間的互動,探討佛教倫理思想的早期發展。 種姓制度影響印度社會非常深遠,婆羅門種姓是四姓之首,以專司祭祀的婆羅門為主力的婆羅門教更是主宰印度人宗教信仰數千年。而在佛教經典中所記載呈現的婆羅門教的倫理實踐性,以及佛陀對於婆羅門相應的對話、教化過程中,可以顯見佛教倫理思想的對照觀點。在隨機而教的方法中,可以歸納出屬於佛教基本教義的倫理思想,並看到其間發展的模式和論述的層次。 因此,本論文即以古印度種姓制度為出發點,以宗教倫理為主軸,探討早期佛教的倫理思想和婆羅門教之間的相應與對照的關係。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as to conduct a study of Brahman, which is discussed in the early sutras. By reciprocal teaching, Buddha pointed out the differences in ethical thought between Buddhism and Brahman. Buddhist doctrine reflect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Buddhist thought. The texts reviewed in this thesi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four collections of Agama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Brahmana-Samyuttam. The ethical thought of early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rahmanism were examined. The Brahman caste, made up of priests, was the highest one in the ancient Indian caste system. Brahmanism has dominated Indian religious belief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ethical teachings of Buddhism and Brahmanism and the dialogues between Buddha and Brahman are presented in the written records of the Buddhist sutras. It is evident that there are distinct patterns and levels of ethical thought in Buddhism.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thesis was the caste system in ancient India. The main purpose was to examine the ethical thought of early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rahman.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主旨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6 第四節 章節綱要 7 第二章 婆羅門與早期佛教倫理思想的發展背景 8 第一節 婆羅門教倫理思想背景 8 一、種姓制度的起源 9 (一) 原人創世說 9 (二) 梵生說 10 二、婆羅門哲學 11 (一) 梵我合一 11 (二) 業力說 12 (三) 解脫思想 12 三、婆羅門教的教義 13 (一) 吠陀天啟 13 (二) 祭祀萬能 14 (三) 婆羅門至上 15 1. 宗教特權 16 2. 法律特權 16 四、婆羅門的倫理思想 17 (一) 倫理基礎 18 (二) 道德規範 18 1. 同族婚姻 19 2. 同姓共食 19 3. 種姓世襲化 20 4. 職業專門化 20 5. 階級組織化 20 (二) 倫理的實踐 21 1. 梵行期 21 2. 家居期 22 3. 林棲期 22 4. 雲遊期 22 第二節 佛教倫理思想背景 22 一、佛教成立的背景 23 (一) 沙門思潮興起 23 1. 思想自由 23 2. 政治地位消長 23 3. 社會經濟變遷 24 (二) 六師思想 24 (三) 佛教的興起 25 1. 婆羅門教的失勢 26 2. 佛教的革新運動 26 二、佛教哲學 27 (一) 無常 27 (二) 苦 28 (三) 無我 29 三、佛教的倫理思想 29 (一) 倫理基礎 29 (二) 道德規範 30 (三) 倫理的實踐 32 第三節 佛陀教化的時空場域及對象 35 一、佛陀教化的場域 35 (一) 佛教發展原因 35 1. 國王支持 36 2. 居士護持 37 (二) 佛教興盛區 38 二、佛陀教化的對象 40 (一) 隨機教化 41 (二) 四姓職業變動 41 第三章 《雜阿含經》中的佛教倫理思想 43 第一節 惡之根源 43 一、貪心之害 43 二、瞋心之害 44 三、愚癡之害 45 第二節 五戒 48 一、持戒 49 二、清淨道 50 第三節 布施 52 一、行解脫施 53 二、等心行施 55 第四節 四聖諦 57 一、苦聖諦 57 二、集聖諦 58 三、滅聖諦 58 四、道聖諦 5 五、經證 59 第五節 業力 60 一、佛教業力說 61 (一) 佛教十惡業 61 (二) 佛教十善業 62 二、造業果報 63 (一) 惡業果報 63 (二) 善業果報 65 第四章 佛陀與婆羅門的互動及教化 69 第一節 婆羅門聞法的態度 69 一、言語挑釁 69 二、提問責難 70 三、行動攻擊 71 第二節 佛陀教化婆羅門的方法 72 一、食變 72 二、他心通 75 第三節 佛陀教化婆羅門的倫理道德 76 一、戒殺 76 二、供養三火 78 三、四姓平等 81 第四節 婆羅門聞法的結果 83 一、身份改變 83 (一) 出家 8. (二) 護法居士 85 二、行為改變 85 (一) 殺生祭祀的轉化 85 (二) 布施生天的轉化 86 (三) 清淨戒行轉化迷信 87 第五章 早期佛教與婆羅門倫理思想的比較 89 第一節 倫理基礎的概念 89 一、宇宙第一原理 89 (一) 婆羅門「梵我」說 90 (二) 佛教「緣起」說 90 二、平等思想 92 (一) 婆羅門實行「種姓階級制度」 92 (二) 佛教提倡「種姓平等思想」 93 三、業報輪迴 94 (一) 婆羅門「我為輪迴主體」說 94 (二) 佛教「業為輪迴主體」說 95 四、解脫思想 96 (一) 婆羅門證悟「梵我合一」 96 (二) 佛教實踐「八正道」 97 第二節 倫理規範的原則 98 一、戒論 99 (一) 婆羅門的戒律 99 (二) 佛教的戒律 99 二、施論 100 (一) 婆羅門的布施 100 (二) 佛教的布施 101 三、生天論 102 (一) 婆羅門的生天法 102 (二) 佛教的生天法 103 第六章 結論 104 參考書目 108 附錄一 113 附錄二 119 附錄三 142 |
Hits | 3 |
Created date | 2023.05.22 |
Modified date | 2023.05.22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