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宗密《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坐禪法〉中的 魔事與禪病——兼論中古僧傳的案例 |
|
|
|
Author |
林欣儀 (著)
|
Source |
解脫與療癒:佛教與心理學對話學術研討會 第十四場
|
Volume | v.1 n.1 |
Date | 2022.06 |
Publisher |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Location | 宜蘭, 臺灣 [I-lan,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
Keyword | 禪病; 坐禪; 魔事; 宗密;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小止觀》 |
Abstract | 宋元以後禪師常以「禪病」一語指涉當時人參禪過程中衍生的諸般疑難和流弊,並提出針貶。「禪病」一語由何而來?若追溯至宋代以前,佛教史或禪宗史上此語的源起和語境脈絡為何?這一用語又經歷何種意涵變遷?學界目前對禪病的討論,多從劉宋時沮渠京聲所譯之〈治禪病秘要法〉(455)內容出發,兼及四至五世紀間傳譯的幾部早期禪經,進而梳理天台智顗在其止觀系列著作中對禪病的分類與陳述,乃至於當中與身心療癒有關的內容。 唐代宗密(784-841)承接華嚴與禪的修學傳統,在澄觀華嚴論疏的思想基礎上闡揚《圓覺經》,撰寫經疏注釋,並撰寫《圓覺經道場修證儀》(以下簡稱《修證儀》),試圖將其《圓覺經》思想,具體落實在修行實踐上。他在《修證儀》中,融入天台止觀和法華懺儀,提出一套修行者可實際操作的禮佛誦經行法、懺悔滅罪儀式、以及坐禪觀法。《修證儀》最末兩卷〈坐禪法〉,主要繼承智顗止觀著作的內容。當中「魔事」與「治病」部分,基本上抄引《小止觀》,但宗密亦引用《大乘起信論》,從心念虛妄邪偽的角度來詮釋魔事。此一詮釋,相較初期禪經中關於魔擾和禪病的複雜討論,強化了心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從《修證儀》抄引《小止觀》的治病部分,則可看到隋唐以來禪病論述內容逐漸化約與本土化的傾向。不論是《修證儀》或《小止觀》的文字論述,或南北朝和隋唐僧傳中僧人習禪時的身心不安或疾患經驗,「魔事」與「禪病」的內涵皆較之早期禪經中複雜的鬼神和禪病說法簡約,並納入了中土既有的鬼神信仰、身體觀和療法。 |
Hits | 10 |
Created date | 2023.06.21 |
Modified date | 2023.06.2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