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uthor |
彭榮邦 (著)
|
Source |
解脫與療癒:佛教與心理學對話學術研討會 第十四場
|
Volume | v.1 n.1 |
Date | 2022.06 |
Publisher |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
Location | 宜蘭, 臺灣 [I-lan,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
Keyword | 情感性; 存在現象學; 情緒建構論; 抒情; 療癒 |
Abstract | 佛教將一切有心識、有感情、有見聞覺知的生命,稱為「有情」(Sattva),可見「情」對於佛教來說,屬於生命的根本現象,甚至是生命的界定性概念。現代心理學雖然也把情感現象視為根本,然而長期以來並未給予足夠的關注,把焦點側重在認知及行為現象。一直到一九九〇年代末期,有了跨領域人才的投入,「情感研究」(affective studies)才逐漸興起,甚至在近年躍升為熱門研究議題。 對於人的存在來說,情感經驗是如此根本的一個現象,不管是強調「解脫」的佛教,或是強調「療癒」的心理學,應該都有很多話可說,彼此之間也照理應該存在著許多溝通交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廣義地來說,佛教也是舶來的心理學,甚至是比現代心理學更早進入中文世界、影響更為深遠巨大的一種心理學,因此這兩種「心理學」之間的缺乏對話,其實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 然而,在佛教與現代心理學展開真正的對話之前,至少還有一些預備性的工作要做。以筆者關心的情感現象而言,在對話之前,至少「情」的概念需要進一步梳理和澄清,才不會落入雞同鴨講的窘境。因此,筆者首先將從科學心理學內部對情感的理論觀點進行梳理,於其中論述為什麼需要揚棄傳統的情緒理論,朝向情緒建構論進行更新。在這個基礎上,筆者將引入存在現象學對情感性的思考做為理論接枝,並且論述存在現象學實為情緒建構論最適切的哲學基礎。完成了對情緒建構論的存在現象學「接枝」之後,筆者將回到中文語境中,藉由語意學的考察,提出一個以「情感-情境-體會-抒情」為核心的情感理論雛形。最後,在這個基礎上,筆者將提出一個以此情感理論為核心的「療癒」觀點。 |
Hits | 3 |
Created date | 2023.06.21 |
Modified date | 2023.06.2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