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謝如柏 (著)
|
Edition | 初版 |
Date | 2010.09 |
Pages | 232 |
Publisher | 花木蘭文化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uamulan.tw/
|
Location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Series | 法藏知津‧初編 |
Subserials | 中國佛教研究集成 |
Series No. | 3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謝如柏,1973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六朝佛教思想、魏晉玄學、道家思想。著作有《從神不滅論到佛性論――㈥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列子》「命」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及〈梁武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形神之爭的終結與向佛性思想的轉向〉、〈從涅槃經、眾生正因說到沈約的神不滅思想――南朝佛性學說與形神理論關係之考察〉、〈目的與工具之辨――楊朱思想的論證基礎與根本關懷〉等論文。 |
Keyword | 佛教哲學; 魏晉南北朝 |
Abstract | 本書旨在探討神不滅思想的發展演變與思想史意義,企圖說明從漢末直至齊梁,中國佛教「神不滅」思想的發展表現出向「佛性」理論轉化的趨勢,並且說明此一發展,本質上乃是中國佛教「主體」思想的發展歷程。此一思想轉折的歷史進程,取決於各時期學者對「主體」問題的主流思想模式。初期的「神不滅」理論顯示出將染、淨皆收攝於「心」、「神」主體的特質,此正與當時佛教思想家如康僧會、支謙、謝敷、郗超、道安、支遁等人的佛學思想型態合轍;其具體表現便是慧遠、宗炳的神不滅思想。至般若學以及涅槃學發展初期,僧肇與涅槃師僧亮、 僧宗、僧柔、智藏等學者普遍以「相續不斷」之「心」、「神」來解釋主體輪迴問題與正因佛性概念,表現在「神不滅」思想上便有沈約新型態之理論成果。從梁代寶亮開始,「心」、「神」作為佛性思想的核心概念,又再走向實體化的方向,其結果便是梁武帝神明成佛義之唯心一元論的思想體系。「神不滅」理論的發展歷程背後其實有相當重要的思想史背景,絕對不只是論爭層次的問題而已。而「神不滅」與「佛性」思想之間的交涉現象更非無意義的混雜,而是思想史或佛教史演變的重要轉折。 本書是作者2006年完成之博士論文,由林麗真教授指導。 |
Table of contents | 第八章 南朝佛性理論之一 ──眾生為正因說 255 第一節 眾生正因說 259 一、眾生為正因:道朗、僧旻、白琰 259 二、六法為正因:僧柔、智藏 261 三、智藏的心、神明為正因說 263 四、智藏、僧旻的本有於當之說 268 第二節 僧亮的佛性思想 276 一、因果佛性之別:五種佛性 277 二、佛果佛性:現無當有 278 三、我與無我 281 四、正因、緣因、境界因 284 五、生死因果、心作心受 289 六、小結 291 結語 292
第九章 南朝佛性理論之二──理或神明為正因說 295 第一節 理為正因說 295 一、當果為正因:曇愛 295 二、得佛之理為正因:法瑤、慧令 298 (一)佛性是生善之理:法瑤 298 (二)即昔神明成今法身:慧令 304 第二節 神明正因說:僧宗的佛性思想 307 一、以理釋佛性 308 二、因果佛性之別:五種佛性 310 三、佛果佛性:覺了神慧、澄神虛照 311 四、境界因:佛性之理的意義 313 五、果佛性的當有義 316 六、無神我與佛性我 318 七、神明正因:殊異的緣慮之心 320 八、神明正因之相續不斷 324 九、小結 330 第三節 從才性到佛性:神明佛性概念的源流 331 結語 339
第十章 南朝佛性理論之三──心為正因說 341 第一節 神明妙體避苦求樂之解用為正因:寶亮 341 一、因果佛性之別:四種佛性 345 二、真俗二諦共成神明:慮知之性 347 三、神明妙體:法性、真如、如來藏 351 四、正因性:避苦求樂之解用、自性清淨心 364 五、緣因性:善心善行、中道觀智 377 六、果性:菩提智慧與中道、第一義空 382 七、果果性:涅槃與法性 386 八、因、果佛性的關係 390 (一)因果性俱以十二因緣為體 390 (二)涅槃從了因現、非生因果 391 (三)佛性之本有與當有義 393 (四)因、果佛性相續之義 396 (五)我與無我之義 397 九、小結 399 第二節 其他心為正因說 400 一、心之冥傳不朽為正因:法安 400 二、心之避苦求樂之性為正因:法雲 402 結語 410
第十一章 形神之爭的終結與向佛性說的轉向 ──沈約、梁武帝的主體思想 413 第一節 范縝〈神滅論〉之要旨 414 第二節 沈約:神不滅思想的轉化 416 一、背景問題 417 二、神不滅思想的內涵 418 (一)眾生佛性、知性常傳 418 (二)受知之具、相續不滅 421 (三)性識、因緣與內因外緣 423 (四)無念境界、情照別起 425 (五)識鑒、性識與兼忘境界 429 (六)神本非形 431 三、小結:從神不滅到佛性思想 432 第三節 梁武帝:形神論爭的終結與轉向 434 一、〈立神明成佛義記〉思想分析 435 (一)神明佛性之特質 436 (二)無明神明及其本一用殊439 二、形神論爭的終結 444 (一)最高理論成就 444 (二)一元體系之完備 445 (三)體用觀念之深化 447 三、從神不滅說轉向佛性思想 451 (一)神明與中道佛性 451 (二)神不滅思想的轉向 454 四、佛性說的發展:寶亮、梁武帝與《起信論》 457 結語 460
第十二章 結論 463 參考書目 471 後記 485 |
ISBN | 9789862542606 (精裝) |
Hits | 128 |
Created date | 2023.07.07 |
Modified date | 2023.07.0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