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經歷特殊年代的高僧——淨慧法師及其生活禪研究(上)
Author 王佳 (著)
Edition初版
Date2020.03
Pages182
Publisher花木蘭文化
Publisher Url https://www.huamulan.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Series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三一編
Series No.24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Note王佳(1984 ~),女,漢族,遼寧瀋陽人,宗教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佛教研究,專著《東北藏傳佛教歷史源流和發展現狀研究》《黑龍江藏傳佛教史》《倓虛大師年譜》,主編《中國佛教和慈善公益事業》《倓虛法師文集》《倓虛法師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學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等刊物發
表研究論文 30 餘篇。
Keyword禪宗; 佛教修持
Abstract王佳《經歷特殊年代的高僧──淨慧法師及其生活禪研究》(博士論文原題目《生活禪:淨慧法師對漢傳佛教現代轉型的探索和實踐》),選擇淨慧法師作為當代佛教人物研究的典型個案,從他具體的人生經歷中,反思生活禪興起和發展的歷史時代背景及主客觀原因,釐清他與歷史時代、社會政治的關係。進而,將人物個體作為歷史的連續體,來呈現當代佛教復興過程中一位活生生的「人」。
淨慧法師是新舊交替、承上起下的一代僧人,他的經歷是佛教、社會和時代的一個縮影。淨慧法師是大陸佛教真正自覺繼承和推展現代人間佛教運動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所倡導的生活禪更是迄今大陸唯一具有體系化思想的實踐模式。
生活禪不僅是淨慧法師個人強烈的自覺意識和擔當精神,它更代表了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佛教復興背景下的一種現代性路徑選擇和積極的主體性實踐。生活禪模式,對當代大陸佛教具有重要價值。淨慧法師為漢傳佛教現代轉型發展、處理佛教與政治的複雜關係,特別是從禪宗角度落實人間佛教、形塑佛教主體性,提供了一種可能。
本文共分為七個部分:
導論部分,主要闡述選題緣由、研究意義、研究方法,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等。筆者除了利用已公開的文獻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資料之外,也注重利用未公開的稀見資料,包括柏林寺藏「淨慧長老文史檔案資料」數據庫、中國佛教協會部分教務檔案,以及筆者收集的上海金剛道場資料和遼寧省佛教協會智悲法師檔案等。此外,也注意利用已有的訪談、採訪、演講視頻、音頻和文字資料。
第一章「淨慧法師對佛教傳統的繼承」,主要以淨慧法師早年在傳統叢林的學修經歷──尤其是從虛雲老和尚受戒、得法,傳承禪宗五家法脈,闡發他對禪宗、對佛教傳統的繼承。1949 年以後,大陸佛教命運坎坷,佛教人才也出現斷層,淨慧法師正是改革開放以後佛教恢復發展的關鍵一代。而虛雲老和尚在寺院管理、禪宗修持乃至弘法使命方面,對淨慧法師影響深遠,使他一生始終對佛教命運心懷憂患意識、對禪宗振興和佛教發展自覺擔當,既繼承傳統,又開拓創新。
第二章「政治與宗教張力下的抉擇」,主要以淨慧法師親身經歷的「雲門事變」「反右」等政治運動為例,考察身處其中的佛教、國家和個體──一方面呈現 50 年代中期至改革開放以前佛教的曲折坎坷歷程,一方面剖析政教關係張力中作為個體的淨慧法師的心理衝突和身份抉擇。20 世紀 80 年代以前,淨慧法師雖然接下禪宗五家法脈,又成為第一批中國佛學院本科生,但他那時尚未成為佛教領袖或高僧,因而他那時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只能是被動地服從與國家政策和政治安排。這段經歷,也造就了後來他對政治、對時代、對現實、對眾生深切的關懷。特別是他後來對佛教與政治始終能夠保持清醒的認識、秉持佛教信仰本位和主體性,對自己宗教身份定位非常準確。這雖然是個體的經歷,同時也是社會和時代的縮影,是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不斷調適的一個「陣痛」過程。這一過程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宗教政策開始逐步落實。
第三章「生活禪與人間佛教傳統的接續」,主要分析大陸 80 年代重提人間佛教、重新樹立太虛大師和人間佛教旗幟,並將人間佛教確立為中國佛教發展方向的具體經過,以及在此背景下淨慧法師生活禪對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探索。這一時期,大陸佛教主體性開始逐漸覺醒,堅持信仰為中心,與氣功等剝離,與政府進行對話訴求合法權益。在趙樸初身邊的成長和在中國佛教協會主編《法音》的經歷,使淨慧法師尤為關注佛教現實和時代責任,並且也充
分鍛鍊出他對政治政策的把握能力。而外出訪問交流的經歷,則增長了他對世界佛教發展態勢的眼界,使他更能結合中國漢傳佛教自身特點探索出一條發展道路。淨慧法師極其尊崇太虛大師,他對生活禪和人間佛教關係的理解,具體地表現為以禪宗方式落實並推動了人間佛教的學修實踐。
第四章「生活禪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基本內容」,主要剖析了生活禪對安祥禪的模仿和超越,以及對當代佛教弘法理念的揀擇、吸收和融攝。生活禪的蘊育、提出和不斷完善,這一過程至今仍在持續進行,淨慧法師的門人弟子自覺承擔起弘揚和發展生活禪的使命。生活禪理念,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一種超越佛教信仰的普世主義理念,被大眾接受並內化為一種日常生活價值和行為方式。
第五章「生活禪實踐與現代佛教主體性建設」,著重界定了宗教主體性、佛教主體性、佛教社會主體性、佛教文化主體性、佛教信仰主體性的內涵,以及生活禪實踐在佛教主體性建設方面的意義。佛教主體性是佛教僧尼信眾從自身角度自覺秉持佛教信仰,發揚大乘精神,參與社會,服務國家,利益人群,是一種明確的角色定位和身份選擇。佛教主體性,使佛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佛教,這是其自身的本質屬性,也是佛教存在的內在合法性依據。佛教主體性建設,要求佛教和佛教徒應當與社會文化建立起良性互動的聯繫,不是被動地滿足政治的要求、功能定位,而是要有自覺的宗教身份意識和主動的擔當精神,實現神聖性、文化性和社會性的統一。生活禪的實踐,是淨慧法師探索在社會主義政教關係的具體國情下,堅持漢傳佛教信仰和修證原則、傳承佛教宗風、引導信眾正信正行、提升佛教和僧尼社會形象乃至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的嘗試。生活禪,不僅僅是他在人間佛教框架下的努力,更是致力於整個佛教的發展,尤其是漢傳佛教的現代轉型以及禪宗的振興。
結語部分指出,淨慧法師從一個幼小棄嬰成長為一代高僧的歷程,是以微觀的角度連貫地展現當代佛教復興和發展的進程。淨慧法師在歷經政治運動之後,意識到作為宗教的佛教,必須堅持信仰的超越性,要從政治身份重新歸回到宗教身份,確立佛教的主體性,積極自覺踐行大乘佛法菩薩精神。因此,他在落實人間佛教的背景下不失時機地提出生活禪,用現代化的語言文字和思維方式來推動禪在社會文化層面的傳播。生活禪,是他對漢傳佛教現代轉型整體思考和探索實踐的努力。
此外,附錄部分還附有《淨慧法師年譜簡編》《淨慧法師文章著述》《1958 年淨慧法師與虛雲老和尚有關資料》《趙州柏林禪寺法脈源流圖》《慧法師傳法弟子簡表》《生活禪主要道場簡表》等。
Table of contents序一 何建明
序二 鄧子美
導論 1
0.1 選題緣由和研究意義 3
0.1.1 選題緣由 3
0.1.2 研究意義 4
0.2 相關研究述評 5
0.2.1 綜合性現代佛教史研究 5
0.2.2 對當代大陸佛教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 12
0.2.3 人間佛教思想及代表人物研究 16
0.2.4 淨慧法師與生活禪研究 20
0.2.5 現有研究之不足 24
0.3 資料、方法和創新、不足 27
0.3.1 基本史料 27
0.3.2 研究方法 33
0.3.3 創新之處 34
0.3.4 不足之處 35
0.4 章節結構和基本內容 36
第一章 淨慧法師對佛教傳統的繼承 39
1.1 出家因緣和成長環境 39
1.1.1 出生家庭和身世背景 40
1.1.2 尼師撫育與私塾讀書 41
1.1.3 武漢叢林正式修學 42
1.1.4 武漢佛教的社會主義改造 46
1.2 成為禪宗五家法脈的傳人 47
1.2.1 雲門受戒 47
1.2.2 承嗣虛雲老和尚五家法脈 50
1.2.3 農禪生活 56
小結 58
第二章 政治與宗教張力下的抉擇 61
2.1 親歷「雲門事變」及其影響 61
2.1.1 「雲門事變」中的淨慧法師 61
2.1.2 「雲門事變」的歷史記憶 64
2.1.3 淨慧法師對「雲門事變」的定性和理解 67
2.1.4 「雲門事變」對淨慧法師的深刻影響 69
2.2 被捲入「反右」「交心」運動 71
2.2.1 現代新式佛教教育 71
2.2.2 愛國主義教育 74
2.2.3 「反右」「交心」運動與批判虛雲老和尚 78
2.2.4 政治運動中的個體心理 86
2.3 「右派」生涯和心性錘鍊 93
2.3.1 被打成「右派」的原因 93
2.3.2 世俗生活的歷練107
2.4 僧伽身份的恢復 116
2.4.1 中國佛教協會恢復工作 116
2.4.2 摘掉「右派」帽子 118
2.4.3 僧裝和戒律的恢復 121
小結 127
第三章 生活禪與人間佛教傳統的接續 129
3.1 人間佛教傳統在大陸的中斷和接續 129
3.1.1 人間佛教傳統在大陸的一度中斷 129
3.1.2 大陸教界和學界重新肯定太虛大師 131
3.1.3 作為中國佛教協會指導思想的人間佛教 139
3.2 佛教主體性的覺醒 151
3.2.1 佛教主體性的內涵 151
3.2.2 從政治身份回歸到佛教身份 153
3.2.3 從與氣功雜糅的狀態到倡導佛教正信 161
3.3 生活禪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163
3.3.1 淨慧法師對生活禪與人間佛教關係的闡述 163
3.3.2 淨慧法師對太虛大師的仰慕和推崇 168
3.3.3 生活禪對人間佛教的發展 170
小結 172
ISBN9789865180140 (精裝)
Hits65
Created date2023.07.25
Modified date2023.07.25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77302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