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李奧 (著)
|
Source |
2022年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
Date | 2022 |
Pages | 131 - 152 |
Publisher |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
Location | 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華嚴經變; 「七處八會」; 身體感知; 空間經營 |
Abstract | 莫高窟現存華嚴經變共 30 鋪,除據〈入法界品〉繪製的第 464 窟,其餘 29 鋪以其所處的空間位置可分為三型:垂直壁面(Ⅰ型)、窟頂(Ⅱ型)及龕頂(Ⅲ型),既展現營建者不同的設計意圖,也和觀看者產生了不同的基於身體經驗的互動,二者交互詮釋華嚴經變在洞窟內的功能與意義。Ⅰ型基本與法華經變對應配置,位置和高度均易於信眾觀看,在義理建構之外也承擔方便教化之功用;Ⅱ型位於窟頂,高度不適宜觀看,僅在義理層面與窟頂其他壁畫配合以承擔統攝全窟思想之功用。Ⅰ型與Ⅱ型的經本來源都是唐譯八十卷本,是莫高窟華嚴經變的普遍樣式。
Ⅲ型僅一例,是莫高窟內現存最早的華嚴經變,繪製在第 44 窟主室中心塔柱東向面所開龕內頂部及北壁,頂部是八部說法會圖,北壁是含有善財童子的「立像說法圖」,洞窟為中心塔柱窟,仿寺院形制,經盛唐、中唐及五代三次修建。經考察,該鋪經變的經本來源應是晉譯五十或六十卷本,所繪內容是「七處八會」,而非學界多認同的「七處九會」之其中八會;「立像說法圖」作為後世「入法界品圖」的先兆,以故事性構圖引導信眾精進修行。龕內三佛坐像、「七處八會」、蓮華海及「立像說法圖」等統一為洞窟的華嚴中心。中唐營建者延續盛唐的華嚴構想,通過增繪千佛、淨土變、涅槃經變等合成「十方三世」的空間內涵,也是對莫高窟北周以來形成的華嚴性格主尊的回應;參觀者或以「右旋繞塔」動態行進,或以「禮拜觀佛」靜態觀想的身體感知方式強化華嚴中心地位。二者共同明確了第 44 窟的華嚴旨歸。 |
Table of contents | 前言 132 一、莫高窟現存華嚴經變的位置安排與功能 133 二、莫高窟第44窟的基本情況 139 三、雙向對話建構出的華嚴殿堂 145 四、餘論 150 參考文獻 151 |
Hits | 265 |
Created date | 2023.07.25 |
Modified date | 2023.07.25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