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Author |
措尼仁波切 (著)=Tsoknyi Rinpoche (au.)
;
朱穆金 (譯)
;
多傑喇嘛 (譯)
;
曾惠君 (編)
|
Edition | 初版 |
Date | 2017.11.29 |
Pages | 192 |
Publisher | 眾生 |
Publisher Url |
https://heartbook.com.tw/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Abstract | 與如來藏相遇 菩薩是很棒的舞者,他們在空性以及顯相之間跳舞。為了瞭解這樣的舞蹈方式,我們必須了解世俗與勝義二諦。
現在我要宣講的教法──六度(六波羅蜜),它是過去諸佛奉行之道、未來諸佛將要奉行之道,以及現在諸佛奉行之道,而這一切修持之道的起源,就是菩提心。
修持菩提心者,被稱為「菩薩」,指的是在他的心續中,必須安住著菩提心。我們總是說願意成為菩薩以及女菩薩,但經典中說,想要成為菩薩,首先必須轉化自己的心。
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指的就是佛陀的密意,因此對於佛陀的密意,就必須好好地認識。這樣的菩提心,我們是否已經認持了呢?其實還沒有。為什麼?因為目前我們的菩提心被障蔽了,也就是被隱藏起來了,為了喚醒菩提心、讓菩提心現前,我們必須進入修持之道。
菩提心的雙翼:顯相與空性 被隱藏住的菩提心,我們稱之為「如來藏」。它光是存在並不能夠產生作用,必須能夠與它相遇、感受到它,才能夠發生作用。
菩提心可以分為「世俗菩提心」以及「勝義菩提心」兩種,世俗菩提心與「顯相」有關,勝義菩提心則與「空性」有關。藏文「囊哇」的意思是顯相,指的是如來藏中「明」的部分所感知到的相;藏文「東巴」則是空性。我們首先要理解這些名詞,藉由這些名詞才能瞭解菩提心的含意。如果不懂這些名詞,就像在黑暗中行走一般,是完全摸不著頭緒的。
我們透過「五根」(眼耳鼻舌身),可以感知到外在的「五塵」(色聲香味觸),因此心中就會顯現出「顯相」或「境相」,以及一個能夠理解境相的「意識」。顯相、感官的感知,以及意識的認知,這三點大家瞭解嗎?
首先,從「自我」產生了「對境」;接著,這樣的對境在我們心中顯現出境相的感知,然後藉著境相而能理解(認知)──這三者,我們先要能夠理解。
接著要講的是「空」。空性不是我們的眼根可以看見的,也不是我們的耳根能夠聽見的,更不是我們的鼻根所能夠聞到的,所以空性不是我們的五根可以感受到的。
同樣地,空性的道理也不是藉由思維就可以理解的。如果是自己的心識及五根可以感受的,就不叫「勝義諦」。勝義諦或勝義菩提心,指的是超越自己的心思、五根以及外境可以依止的,也就是超越這些境相。因此,菩提心可以分為「世俗」與「勝義」兩種。
如果勝義諦不是五根之境,也不是心識之境的話,我們要如何證悟?有什麼方法證悟呢?
勝義菩提心必須藉著世俗菩提心,才得以證悟。經典中說:「倘若不依世俗諦,則無可證勝義諦。」然而僅僅憑藉著世俗菩提心,是否就可以證悟勝義菩提心呢?答案是否定的。關於世俗與勝義這兩個詞,大家現在應該有概略的認識了。
無我的雙人舞 菩薩其實是一個很棒的舞者,他們在空性與顯相之間跳舞。但如果在不瞭解空性的狀況下舞蹈,不管怎樣跳著、舞動著,都是生硬、凝滯的。此外,如果在沒有顯相或對境的情況下跳舞,這樣的菩薩是孤單的,是寂寞的舞者。所以透過菩提心的展現,跟境相與眾生互動,才能開始舞蹈。為了瞭解這樣的舞蹈方式,我們必須瞭解二諦:世俗諦與勝義諦。舞蹈可以說是遊戲,也可以說是一種表達。
為了能夠表達或遊戲,必須處於「無我」的狀態,而在無我的狀態下,唯一能表達的就是愛與慈悲,否則不管你想表達什麼,都跟我、我想要、自私等等相關。這個無我的滋潤,是透過愛與慈悲表達出來的,因此菩薩是無我的,但他並不寂寞、孤單,總是與相對的境相互動著。
所有的痛苦並不在勝義諦(究竟的實相)裡,而都在世俗諦(相對的實相)裡,因此菩薩們必須與相對的實相做互動、溝通。譬如生、住、滅並不在究竟的實相裡,而是相對實相中的活動,如果不知道如何與相對的實相互動或遊戲,就與這個世界隔離了。這種隔離就是一種缺乏連結,一旦沒有連結的時候是不可能產生影響的。如果你想要影響這個世界的話,就必須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也就是與世俗諦的世界產生連結。這是我們開始修持世俗菩提心的地方。
世俗菩提心的精髓,就是勝義菩提心。如果你可以在世俗諦與勝義諦之間舞蹈,這個時候你就畢業了。你想要這樣做嗎?你會喜歡的,因為你並不是卡在兩者之間。
如果只是空,沒有發生任何事情,這樣的狀況叫「空無」、「虛無」;或者你被世俗諦世界裡的痛苦、災難以及負面狀態等淹沒了,這樣也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害怕,我們做了什麼? 這個世界天天上演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從自己家裡到世界各地,各種事情總是不斷地發生,我們要關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多到讓人無法承受,也沒有辦法產生連結。但是如果我們跟每件事情都產生連結,自己的精力可能被耗盡,然後被所謂的世俗慈悲心給弄出病來,或者被所有的事件、問題給淹沒了,而毀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因此看不到任何的光明,失去了信心,甚至連喜樂的光芒都看不到。
也許當我們和世界連結,開始去看、去感受的時候,會經常往負面的方向,也就是看到「都是別人造成的問題,因此這個世界現在正在受苦」。所以大家害怕承擔責任,越來越膽怯,同時越覺知到痛苦,接受到的痛苦也更多。
因為害怕,於是我們做了什麼?我們築起了天然的屏障,這種屏障起始於我們的無知。對於一切發生的事情,拒絕去聽,也不想知道,因為怕自己無法承受,所以把眼睛閉上。但是這麼做,就跟世界斷了連結,這樣也是不健康的。
想承擔所有的一切,是不健康的;但把所有的門都關起來,也是不健康的。到底我們該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呢?我們需要認出(realize)我們的勝義菩提心。因為我們有菩提心,但是如果那麼害怕自己受苦,又該如何去保護眾生呢?
所謂的自我,其實是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危害,這就是「自我」自然運作的方法。因此「自我」的本性,就是遇到任何危險,會想要保護自己。當自我認為無法保護自己的時候,這個自我就開始失去了自信,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一旦把自己封閉起來,把自己的情緒、感受關掉太多的時候,就變得麻木了。
因為太多的事情、太多的痛苦、太多的不穩定、不確定,以至於讓人害怕,然後不願意去觀察、感受。「我想要試著解決問題,但是我解決不了;我想要安靜下來,但是我安靜不下來;我想要把它放掉,但是放不掉……,最後只好把自己封閉起來。」這就好像電腦過熱就會當機一樣,當你把感受慢慢關閉的時候,就叫作麻木。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因為有太多的資訊不斷地轟炸我們,而且不僅如此,我們也認為必須學習、知道所有的一切,如果我們不知道的話就會不開心,所以試著要知道所有發生的事情。但是在獲取資訊的過程中,我們也認知到痛苦,這些痛苦讓人不高興、不快樂,因此希望採取某些行動。可是這個時候你想要採取行動,並不是源於菩提心,而是來自「我執」。
我希望大家瞭解這樣的情況──希望採取行動的原因,並不是由於菩提心,而是因為我執、自我。這種自私的自我,並不是療癒的能量,而是一種破壞性的能量,早晚會危害自己、也會毀壞他人,甚至也會摧毀它自己。所以我們需要超越我執,這就是「勝義菩提心」。
先點燃心裡的火柴 接下來要講的事很重要。在頭腦的認知上,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幫助他人呢?
在理解上或至少腦袋裡是這麼想的──每一個眾生都希望能夠相互幫助,但是卻沒有這樣的感覺。也就是你「想」幫忙,但不是「感覺」上要幫忙。
我們常常在修持菩提心,菩提心的訓練是進入你的頭腦,還是進入你的心呢?也就是學習菩提心的時候,是透過頭腦來學習?還是透過心來學習呢?是透過頭腦來學習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被卡住了。我說個故事讓大家知道「心是如何被卡住的」。
我們小時候是可愛又天真的,心像花般燦爛,四處綻放著。然後隨著時間成長之後,因為太多難以承受的事情,我們的花瓣就一瓣一瓣地關了起來。其實大家在小的時候,是有世俗菩提心的,這並不是說大家現在都沒有任何的菩提心,只是現在的菩提心是關起來的。很多人跟我說:「我修持菩提心已經四年了,可是我一點感覺都沒有,但是我會替別人著想,甚至也會想到六道的一切眾生。我瞭解每一道眾生所承受的每一種特定的苦,可是我內心一點感覺都沒有。」
為什麼會沒有感覺呢?是因為害怕。你的感受已經關起來了,感覺已經變得麻木了,現在讓我們把感受、感覺打開來。
我教導佛法將近二十二年,給予非常多認知上的佛法,希望人們能夠瞭解,但是來聽課的人雖然有所瞭解,卻沒有轉化。轉化是在感覺、感受裡,當你的感受轉化了,也就改變了。大家想不想轉化呢?
首先你要「感覺到」你的感覺,而不是「知道」你的感覺就夠了,如果你感覺到你的感覺,就與自己連結上了。
現在的我們可能是凍結的或已經乾枯了,唯一能夠感覺到的就是麻木的感覺。在強烈的情緒裡,你可能找不到佛心,可能沒有辦法表達你的愛與慈悲,因為被強烈的感覺擊垮了,因此沒有時間替別人著想,因為「我」最優先,我們忙著想辦法讓自己內在的痛苦能夠減少。
讓我們來談談實際的情況。我們要從小的地方、小的事情開始講,這樣才有辦法講到真正的火花。一根小火柴是可以燃起火花的,火柴是什麼東西呢?火柴在你的頭腦裡,還是心裡呢?它是在心裡。它是什麼東西呢?它叫作「愛」,沒有你、沒有我。沒有愛的時候,就有「我」;有「我」,就沒有愛。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與如來藏相遇 菩提心的雙翼:顯相與空性 無我的雙人舞 因為害怕,我們做了什麼? 先點燃心裡的火柴 別裝了,對你的感覺誠實吧! 世俗菩提心的「願心」與「行心」 老實說,愛是「感受」的對象 放下的練習,只是覺知 仁慈是一種允許 讓每個感覺都有位子 體驗原汁原味的感受 第一次的恐懼:用理智分析 第二次的恐懼:跟怪獸相會 療癒的開始在於相會 覺知深藏的記憶 頭腦與感受需要溝通 「感覺」是智慧,還是扭曲? 世俗真理,透過經驗才能進入 不能只靠幻相的一隻腳 第二章菩提心的種子 用溝通改變感受 轉化發生在感覺裡 別跟心講理,而是連結 禪修不是去完成什麼 覺知永遠不會太遲 顛倒世俗就是所謂的怪獸 從對自己誠實開始,找到最基礎的火花 別懷疑,顛倒的怪獸來了 這都是習性在選擇啊! 把痛苦當朋友,心才能敞開 清理傷口的痛,正是療癒的開始 不必試圖感覺很好 握手也是禪修 到底是哪一種疼痛? 因為怪獸而學會愛 你要幫助的第一個人 第三章轉化的開始: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愛開始表達自己 安樂之因是什麼? 菩薩並不是單獨一個人 空間越多,威脅就越少 慈悲就是一種瞭解 你的菩提心在運作嗎? 菩薩的使命是什麼? 任何連結都是一種連結 世界上最棒的心 抓準轉化的關鍵:衝突點 悲無量心:認識什麼是苦 喜無量心:遠離一切嫉妒 別人的幸福,你感到快樂嗎? 捨無量心:對自他沒有貪瞋 遠離四無量心,就遠離菩薩行 第四章菩薩的行動:行菩提心 略說前四度 布施:秉持無貪的本質而施予 持戒:守護戒律,斷捨罪過 安忍:面對任何傷害不動搖 精進:對善法有極大的喜悅 禪定:智慧登頂之前的基地營 透過概念到達非概念的頂峰 三摩地的兩個面向 止的五個元素 「知道」裡可能有念頭 無所緣禪修:打開一切的感官 不要著墨未來 美麗的怪獸與無所緣 不離開當下專注的對象 淨化五毒仰賴第六波羅蜜 在專注與放鬆之間 第五章與我共舞 證悟勝義菩提心的關鍵:般若 我們需要自主的思維 給自己一帖清明的良藥:分別智 因為實相是空性的 菩薩也有「我」 成為完全開放的垃圾桶 沒有「我」,是完全放掉嗎? 別讓「貪愛的我」取代了 你是別人的投射嗎? 誰來共舞? 第六章愛是一種感受:四攝法 記得布施的兩種心態 愛語的三個特質 別猜,清楚完整地表達 說好話,打開心房 在語調中流露情感 利行:讓自己符合菩薩的行持 同事:以眾生的意樂為導向 先把心放在對方上 請與我一起共享美好 結語 |
ISBN | 9789866091834 (平裝) |
Hits | 9 |
Created date | 2023.08.07 |
Modified date | 2023.08.0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