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從佛教立場邁向宗教交談之路──以天台學說為主軸的理論研究;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之研究
Author 許原豪 (著) ; 李燕蕙 (著)
Edition初版
Date2011.09
Pages192
Publisher花木蘭文化
Publisher Url https://www.huamulan.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Series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十二編
Series No.53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Note許原豪,一九八一年五月生,台灣高雄人。二〇〇四年畢業於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而後就讀同校宗教學研究所,專研交談(對話)理論、跨文化溝通方法論,二〇〇六年薦選為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二〇〇七年取得宗教學碩士學位,隨即投入非營利組織活動,曾任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兼任講師、台灣兒童閱讀學會秘書長兼講師等,並在交談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繼續探索。

李燕蕙 博士
學歷:德國弗萊堡大學 哲學博士
專業證照:德國 Moreno Institut Stuttgart 心理劇導演
現職: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副教授
經歷:南華大學 學輔中心主任
學術專長:海德格生死哲學、海德格與此在分析的治療哲學、釋夢詮釋學、敘事研究。
實務專長:創造性夢工作、心理劇、敘事治療、正念減壓療法(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等。基於生死關懷的動力,作者嘗試發展融合心理治療與佛教禪修的身心靈工作法,也常受邀至教育、醫療與宗教機構進行哲學與生死學相關主題之演講,並帶領以夢工作、心理劇與敘事治療為主的身心靈工作坊。
Keyword天臺宗; 佛教教理; 佛教哲學
Abstract從佛教立場邁向宗教交談之路──以天台學說為主軸的理論研究:
宗教交談是當前宗教面對全球化趨勢所做出的回應之一,宗教可藉此避免自身落入意識形態,為和平與希望奠下基石。目前西方宗教哲學對於宗教交談此一議題,已有諸多基礎性的理論研究,但佛教及其他東方宗教則鮮有從自身宗教義理出發,對此論題予以回應。西方的宗教交談理論研究雖能從各㉂的立場,多元闡述宗教交談的可能與限制,然大多不出西方哲學歷來所重視的「真理觀」(the theory of truth)、「認識論」(epistemology)及「人學」(anthropology)等三個面向。在任何交談脈絡下,若我們繼續深究,則會觸碰到「平等性」與「差異性」等哲學問題,宗教交談當然也不例外。論及宗教交談,我們自然想到必須有一個平等的基礎作為交談的起點,但若視現象全然平等,只是本質上絕對的「一」的外顯,將差異化約為等同,何需交談?然而,從另一端來說,若只是注重全然的差異,成為散落的「多」,彼此之間毫無關聯,又從何交談?由此,筆者不禁想問,以中道為實踐準則的佛教,如何處理不落一多兩邊,且兼容平等差異?佛學義理若能回應這些弔詭的問題,或能從中道的理路,以一個佛學理論為基礎的視角看宗教交談。
若我們說佛教是一個提升生命境界的宗教,而哲學是追求人生崇高智慧的學問,兩者之間自然有許多相應的基本理念。因此,佛教信仰者(抑或佛學研究者),若能從當前西方宗教哲學論及宗教交談時已論及的框架下,做出回應及反思,一方面能夠展現佛學思想的柔韌性與方便性;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在宗教交談的論題上,能夠有限度地與西方(宗教)哲學進行會通。
職是之故,本論文以中國佛教天台宗「諸法實相」、「圓頓止觀」及「性具思想」等幾個重要的基本義理學說為基礎,探索其中能與西方哲學「真理觀」、「認識論」及「人學」會通的宗教交談意識。然為避免錯誤解讀佛學義理、強加比附,論文架構採取一種現象學式的閱讀,在主要論述的三個章節(真理觀層面:諸法實相;認識論層面:圓頓止觀;人學層面:性具思想)的前兩節將焦點放在佛學義理的理解與詮釋,繼而,在充分理解以及闡明佛學義理哲思的基礎上,於最後一節,與西方宗教哲學思維進行對比思考。真理觀層面,以潘尼卡(Raimon Panikkar, 1918-2010)的不二元(non-dual)極性(polarity)真理為例;認識論層面,以西
方哲學符應(correspondence)、連關(coherence)、開顯(alétheia)與後現代(post-modern)等四種不同認識進路所可能引發的交談模式為例;人學層面,則以拉內(Karl Rahner , 1904-1984)的超驗神學人學(transcendental theological anthropology)為例,從而對比出天台佛學於各層面所具有的「不二中道」宗教交談意識。最後,本論文由天台佛學的立場提出反思,佛教信仰者或可視宗教交談為深化自身信仰的實踐場域,當然,如果宗教交談也不幸淪為一種至高無上、僵化的意識型態,那麼當然也應該予以對治,以契合不落兩邊的中道意旨,及宗教交談拒絕固化的基本意涵。

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之研究:
本論文以天台宗創建者智者大師的核心思想「實相論」與「性具思想」為主題,透過對圓頓止觀實相論與一念三千意涵的探究,試圖以當代哲學語言詮釋智者大師的心性論、世界觀與成佛觀。
第三章從三條進路探討實相之意旨:
1 從「三軌成乘」彰顯實相的佛性主體意涵。
2 依「十如是」闡明實相的法性意涵。
3 從「圓頓止觀」的修證境界,呈現「境智不二」的實相妙法。
第四章進而探討「一念三千」隱含的成佛觀與宗教精神:就理體言,佛與眾生同具三千之性,六凡四聖的本性並無善惡高下之差別,但佛菩薩歷經累劫修行已能「解心無染」,眾生卻因對貪憎痴煩惱不解而迷惑受纏。因此修行者需透過次第止觀與圓頓止觀的修持,才能穿透煩惱,照見真空妙有「法爾如是」的實相。
本文透過「六即佛」與「一念三千」的思想詮釋,彰顯天台宗「心即道場」與「當下即是」的歷程性成佛觀。無論處於何時何境,只要一念覺悟,即依念成佛。成佛的意義不在達到究竟圓滿的彼岸,而是在當下存在處境中「轉煩惱為菩提」的念念自覺歷程。
Table of contents從佛教立場邁向宗教交談之路──以天台學說為主軸的理論研究:
緒論 1
第一章 諸法實相與宗教交談 17
第一節 三諦圓融說 18
一、諸法實相的三個向度:空、假、中三諦 19
二、諸法實相的十個範疇:十如是 23
第二節 一念三千說 26
一、諸法實相的組成結構:一念三千諸法 27
二、諸法實相的相互關係:諸法「即具」實相 30
第三節 諸法實相與宗教交談的關係 35
一、「不二元論」的宗教交談意識 36
二、從「諸法實相」義理綱維看宗教交談 42
第二章 圓頓止觀與宗教交談 47
第一節 止觀相即 48
一、止觀涵意的創發 49
二、三止即是三觀 52
第二節 一心三觀 54
一、三觀圓融互具 55
二、觀心即具實相 57
第三節 圓頓止觀與宗教交談的關係 60
一、從認識論到交談模式 60
二、從「圓頓止觀」義理綱維看宗教交談 73
第三章 性具思想與宗教交談 81
第一節 性具的意義 82
一、性具思想的內在意涵 82
二、生佛互具的對等基礎 84
第二節 性具善惡說 88
一、眾生本具三因佛性 89
二、性中即具善惡 92
第三節 性具思想與宗教交談的關係 94
一、具對等交談基礎的人學 94
二、從「性具思想」義理綱維看宗教交談 100
結論 105
參考文獻 107
後記 117

智者大師的實相論與性具思想之研究:
序 言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論文綱要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
第三節 表達方式 2
第二章 智者大師與其思想淵源 5
第一節 智者大師傳 5
第二節 思想淵源略說 8
第三節 天台學的弘傳 9
一、章安大師 9
二、荆溪大師 10
第三章 實相論 13
第一節 法華實相觀的主旨 13
第二節 實相之立名 14
一、別經實相之異名 14
二、法華經的實相眾名 15
三、智者大師彰顯實相的進路 16
第三節 三軌成乘論實相 18
一、一乘法與佛性 18
二、三因佛性玄會三軌 19
三、正說三軌成乘 21
(一)三軌的涵義 21
(二)三軌的「乘」義 23
(三)三軌會通十如是 24
第四節 實相「十如是」的涵義 24
一、有關十如是出處之考證 24
二、總說十如是的重要性 27
三、諸法實相義之開展 28
(一)引言 28
(二)正釋十如是 28
四、唯佛究盡諸法實相 32
第五節 圓頓止觀證實相 33
一、前言 33
二、圓頓止觀的名相義旨出處 34
三、正釋圓頓止觀 36
(一)止觀的內容 37
(二)佛智照實相 39
第四章 性具思想 41
第一節 一念三千的涵義 41
一、性具思想顯示的宗教精神 41
二、一念三千的緣起 43
三、正說一念三千·45
(一)三千世間的內容 45
(二)一念具三千的涵義 48
第二節 一念心之探索 51
一、引言 51
二、一念心生起之因緣 52
三、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53
第三節 天台宗的成佛觀 56
一、過程即是目的56
二、三道是三德 57
(一)相對種 58
(二)同類種 59
第四節 智者大師的性惡說 60
一、性惡思想的淵源 60
二、觀音玄義中的性惡思想 61
第五章 智者大師思想的現代意義 65
主要參考書目 67
ISBN9789862546932 (精裝)
Hits131
Created date2023.08.09
Modified date2023.08.09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79246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