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朱慶之 (著)
|
Source |
語文研究= Linguistic Research
|
Volume | n.2 |
Date | 2017 |
Pages | 7 - 14 |
Publisher |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
Location | 山西, 中國 [Shanxi,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 |
Keyword | 佛教漢語; 呼格名詞; 呼格標記; 此+稱謂詞; 汝+稱謂詞 |
Abstract | 筆者幾年前在對三國支謙譯《維摩詰經》作梵漢對勘研究時,無意間發現在有些對譯原典呼格名詞的稱謂詞前,往往有一“唯”字。CBETA將這個“唯”處理成句法獨立的呼詞。經過文獻學的調查和分析,筆者(2016)最終認為,這個“唯”並不是呼詞,而是源頭語呼格名詞的漢譯標記。這個“唯”後來的確發展成為獨立的呼詞,明代之後一般寫作“喂”。有學者曾問,對呼格名詞有沒有其他不同的譯法?筆者當時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但感覺從事理上說,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朝著這個方向去作進一步探究之後,現在可以在這篇文章中嘗試著來回答。其實,就在三國支謙譯《維摩詰經》中,除了“唯+稱謂詞”,還有少量“此+稱謂詞”的用例,如“此舍利弗”。CBETA同樣將這個“此”與其後的稱謂詞斷開,但這樣一來,“此”的意義和作用就更加難以描寫。 調查發現,類似的情形在中古另外一些譯經中也有用例。本文認為,這個“此”也是早期譯經者使用的呼格名詞的漢譯標記,與“唯”的性質一樣。不同的是,“唯”最終發展成為呼詞,而“此”卻沒有。除了用“唯”用“此”,譯經中還有少量的用第二人稱代詞“汝”來標記稱呼語的用例,本文也一併作了討論。文章希望通過對這種特殊用法的“此”和“汝”的性質和來源的厘清,展示出古代外來佛經譯者的一種努力,即如何使得目的語能夠與源頭語盡可能保持一致。這種努力使得大量原典的語言成分進入譯文,成為形成佛教漢語“漢外混合”特點的主要原因,也成為中古以降漢語演變發展的新動能。今天看來,它在為佛教漢語的研究增加了難度的同時,更為譯經 這一寶貴的漢語史研究語料賦予了無可替代的研究價值。 |
Table of contents | 一 緣起 7 二 “此+稱謂詞” 8 (一)支謙譯《維摩詰經》中的用例 8 (二)其他譯經中的用例 9 (三)分析和討論 11 三 “汝+稱謂詞” 12 四 結語 13 附注 14 引用文獻 14 參考文獻 14 |
ISSN | 10002979 (P) |
Hits | 59 |
Created date | 2023.08.18 |
Modified date | 2023.08.1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