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菩薩就是這樣成佛: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五個錦囊=Courageous Compassion |
|
|
|
Author |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著)=丹增嘉措 (au.)
;
圖丹・卻准 (著)=Thubten Chodron (au.)
;
林姿瑩 (譯)
;
楊書婷 (審譯)
|
Edition | 初版 |
Date | 2023.10.06 |
Pages | 488 |
Publisher | 眾生文化 |
Publisher Url |
https://heartbook.com.tw/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Series | 佛法與活法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1. 原文 Courageous Compassion 為 Library of Wisdom and Compassion 的第六冊。
|
Abstract | 從勤修六波羅蜜多開始,
踏上五道十地的菩薩道,漸次捨斷煩惱障,
最後以金剛喻定焚盡所知障的乾薪,
我們渡越輪迴苦海的生死波瀾,
抵達涅槃的彼岸。
◎波羅蜜多——超越終點且達至圓滿
「波羅蜜多」這個詞彙帶有「超越終點且達至完美或圓滿」的含義。這些修行帶我們超越輪迴,到達正等正覺的解脫。「超越」暗示了目的地——正等正覺或大乘的無學道;以及能到達目的地的方法,即有學道所完成的六波羅蜜多。由菩提心所激勵且透過修習空性所精煉的這些修持,將帶領我們超越輪迴。
◎我們所要遍知的是真實的苦
神通能進而產生遍知,所要遍知的是什麼呢?佛陀初轉法輪時,談到如何契入四諦的每一諦:苦諦應遍知,集諦應捨斷,滅諦應作證,道諦應修習。我們所要遍知的是真實的苦,其本質即是五蘊。修習遍知的過程,是從凡夫開始,一路歷經預流者、一來者與不還者的階段,直至阿羅漢果的究竟遍知。
◎菩薩聖者以意生身轉生
對於菩薩聖者而言,「輪迴轉生」指的是以意生身轉生。以凡夫而言,在臨終時所生起的貪愛與耽著的刺激下,業力種子隨之成熟,眾生因為我執無明與有漏業的力量,而以某一輪迴界的有漏蘊聚投生。清淨地菩薩則在殷切願心與大悲的策發下,依相仿的方式,轉生為由無明習氣之基與無漏業所成的意生身。
◎菩薩捨斷煩惱障與所知障
聲聞與獨覺道上的修行者,透過觀修人無我與法無我,以斷除心相續中的煩惱障。一旦徹底移除了這些障蔽,那些聲聞與獨覺阿羅漢便會住於涅槃,但他們的所知障仍然存在。菩薩道的修行者則會捨斷煩惱障與所知障,以證得正等正覺。
◎錯亂顯相來自於能知的心識
已離於一切所知障的諸佛,不會有錯亂顯相,那他們如何了知虛妄的世俗法呢?諸佛的相好等無漏法雖無諦實,但在眾生面前仍顯現為諦實有,其原因並非諸佛的相好來自於無明習氣,而是因為眾生的心受到無明習氣所染。換句話說,錯亂顯相來自於能夠覺知的心識,而不是所見的對境,諸佛從自方的所見不會有任何錯亂顯相。 |
Table of contents | 【緣起】一座智慧與慈悲的橋梁 【序言】實踐波羅蜜多,修菩薩行/比丘尼圖丹.卻准 【致謝詞】頂禮以大悲心教導佛法者/比丘尼圖丹.卻准 【導言】打開心,慈愛他人/達賴喇嘛 略語表
【第一部 在生活中實踐悲心——菩薩的波羅蜜多】 第一章 六波羅蜜多 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菩薩的主要修行——六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多的基礎、本質、必要性與作用 六波羅蜜多與其他修行的關係 持續修習,達至純熟 第二章 菩薩行(一):布施、持戒、忍辱波羅蜜多 布施波羅蜜多 持戒波羅蜜多 忍辱波羅蜜多 前三項波羅蜜多的差異 第三章 菩薩行(二):後七項波羅密多 精進波羅蜜多 靜慮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 三種智慧 空三摩地與如幻三摩地 止觀雙運 勝觀的重要性 方便波羅蜜多 願波羅蜜多 力波羅蜜多 智波羅蜜多 勝義菩提心 結語 第四章 法布施 藏傳佛教:攝受徒眾的四種攝事 巴利語傳統:與人友好的四種能攝力 漢傳佛教:菩薩的四攝善法 給西方佛法老師的建議 佛法的本質與其文化形式 弘揚佛法 在西方要教導什麼? 因材施教 翻譯與儀軌 饒益眾生的多種方法 保持謹慎 崇敬佛法 亞洲的佛法 佛法中心 第五章 巴利語傳統的十波羅蜜 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持戒波羅蜜 出離波羅蜜 智慧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真實波羅蜜 決意波羅蜜 慈波羅蜜 捨波羅蜜 十波羅蜜的次序 十波羅蜜歸納入四住處 如何圓滿波羅蜜? 修持波羅蜜的利益與果
【第二部 三乘與三乘之果】 第六章 巴利語傳統的現觀涅槃 三乘的覺者 禪那與漏盡 神通、遍知與現證 四雙八輩之聖者 兩類聖弟子 清淨與觀智 解脫處 證得阿羅漢果的四種補特伽羅 心解脫與慧解脫 涅槃與阿羅漢 如來與阿羅漢 第七章 梵文傳統根本乘的「道」與「果」 現證四諦 三乘——方便與智慧之道 「道」、「地」與現觀 向道者與果住者 根本乘八地 根本乘五道 獨覺 各種勝解與根性 大乘五道 第八章 菩薩道 大乘五道 菩薩資糧道——法現觀 菩薩加行道——義現觀 菩薩見道——諦現觀 菩薩修道——隨現觀 三個特定的時刻 第九章 菩薩地 各菩薩地的不共功德 初地——歡喜地 第二地——離垢地 第三地——發光地 第四地——焰慧地 第五地——難勝地 第六地——現前地 第七地——遠行地 第十章 菩薩三清淨地 第八地——不動地 第九地——善慧地 第十地——法雲地 總攝十地 菩薩是否受生輪迴三有? 菩薩如何修行? 三乘之「道」與「地」的關鍵要點 密乘的「道」與「地」 漸修與頓證 第十一章 佛果(一):無學道 佛身 智慧法身 自性法身 色身 報身 化身 佛陀、佛聖者與眾生 諸佛的了知是什麼? 第十二章 佛果(二):佛事業 佛事業九喻 法身二十七種事業 阿難的斷疑 各別眾生,同做一事 與佛陀有關的疑問 如來三密 見佛
【附錄】詞彙解釋 |
ISBN | 9786269710270 (平裝) |
Hits | 15 |
Created date | 2023.11.21 |
Modified date | 2023.11.2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