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快樂來自四念處=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Author 德寶法師 (著) ; 賴隆彥 (譯)
Edition初版
Date2013.01.31
Pages216
Publisher橡實文化
Publisher Url https://www.acornbooks.com.tw/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Series觀自在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Keyword佛教修持
Abstract四念處是什麼?
  身念處:了悟到我的身體不等同於我
  受念處:了悟到我的感受不等同於我
  心念處:了悟到我的念頭不等同於我
  法念處:了悟到所要禪觀的「法」就在自己的身心裡

  四念處是正念禪修最重要的原則,也是一切禪定的基礎。

  德寶法師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和大家分享佛陀在經典中針對身、受、心、法等四念處的思惟修習,並說明可以如何運用這些原則來提升日常生活、加深正念,以及更趨近心靈的目標。

  為什麼要學習四念處?

  因為當我們愈覺知自己的各種動作,以及從它們所產生的各種感受、念頭與看法,便愈能清楚洞見自己當下做那些事的緣由。當我們清楚覺知念頭、話語與行為滋生的根源時,便有機會增長布施、慈愛、悲憫與智慧,去除貪欲、瞋恚與愚痴。

  正念實修的13個練習
  ■入出息念的正念實修
  ■行禪的正念實修
  ■進食的正念實修
  ■身至念的正念實修
  ■死亡的正念實修
  ■受念處的正念實修
  ■面對瞋恚的正念實修
  ■心念處的正念實修
  ■各種心所的正念實修
  ■去除昏眠的正念實修
  ■「十想」的正念實修
  ■增長禪定的正念實修
  ■解脫道的正念實修

  四念處是極強大的教法,源自於佛陀所開示的《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佛陀許諾所有依教奉行、如法修習此正念教誡者,一定可以在此世,甚至短到七天之內,便可以達到覺悟,找到持久的快樂與安穩。本書的教導即奠基於一切正念禪修基礎的《念處經》,身、受、心、法等四念處的思惟修習。

  書中有:入出息念的正念實修、行禪的正念實修、進食的正念實修、處理瞋恚的正念實修、死亡的正念實修、受念處的正念實修、面對瞋恚的正念實修、心念處的正念實修、各種心所的正念實修、去除昏眠的正念實修、「十想」的正念實修、增長禪定的正念實修、解脫道的正念實修等13個練習。這些可以直接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指南,讓現代人的正念實修更有所依據,也更輕鬆簡單。

  透過「四念處」,可以漸進達到五種心靈成就:
  1.幫助我們完全覺知當下身心正在發生的事。
  2.因為有這個新的覺知,對於自己的一切言行,能更清楚適切地掌握,並做出明智有益的選擇。
  3.訓練我們時時刻刻都如實地觀看自己的身、受、想、行、識。
  4.隨著修行逐步加深,我們能以一種無扭曲的特別方式觀看周遭的世界。
  5.當我們學會完全地投入內省或禪修,會明白唯有效法佛陀,才能找到持久的快樂與安穩。
Table of contents推薦序一 四念處,最好的情緒管理練習∕心定和尚
推薦序二 覺知身心,身心快樂∕釋惠敏
推薦序三 讓佛法有溫度,時時融入身心∕釋自鼐
推薦序四 獲得真正快樂的寶典∕林崇安教授
前言
導論
什麼是《念處經》?

第一部 身念處
傳統上將人的身體分成三十二個部分,我們訓練自己清楚覺知身體的每個部分。試著覺知全身,就如同試著抓起一堆橘子,如果一次抓一大堆,到頭來可能一無所獲!

第一章 入出息念
佛陀的教誡∕息身∕內四界與外四界∕呼吸與五蘊∕安忍與喜悅
■正念實修1:入出息念

第二章 四威儀
坐姿∕坐姿的正念∕站姿∕行走∕行走的正念∕我們學到什麼?∕臥姿
■正念實修2:行禪

第三章 正知
目的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無痴正知∕失去正念並找回正念∕日常生活中的正知∕進食的正知
■正念實修3:進食

第四章 身至念與四界差別觀
前五部分∕身至念∕四界差別觀
■正念實修4:身至念

第五章 死亡與無常
三種死亡∕我的瀕死經驗∕作好死亡的準備∕墓園禪觀
■正念實修5:死亡

第二部 受念處
傳統上,「受」只有三種──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每種「受」都是心所覺知「諸受」中的一種,無論何時,我們都只能察覺其中一種。

第六章 感覺與情緒
三種感受∕處理疼痛∕許多種感受∕感受如何生起?∕修習受念處
■正念實修6:受念處

第七章 有害與有益的感受
瞋恚與憎恨∕欲望與渴愛∕愚痴∕行捨
■正念實修7:面對瞋恚

第三部 心念處
當我們觀察心時,不是只觀察識而已,因為「心」無法單獨存在,它只會由各種特殊「心所」根據外在與內在的因緣而出現。注意每個念頭的生起、暫住與息滅,讓我們學會阻止那不斷輾轉相續又快速奔馳的「苦」念列車。

第八章 心與識
心與識∕淨化心
■正念實修8:心念處
第九章 心所
八對心所∕處置各種心所
■正念實修9:各種心所

第四部 法念處
佛陀要我們修習「法念處」,不只是告訴我們應該清楚覺知他的教法,他更是在提醒我們,我們所要禪觀的「法」就在自己的內心。

第十章 五蓋
五蓋∕我們的收穫
■正念實修10:去除昏眠

第十一章 五取蘊與十結
五取蘊∕十結∕十想
■正念實修11:「十想」

第十二章 七覺支
正念∕擇法∕精進∕喜悅∕輕安∕禪定∕行捨
■正念實修12:增長禪定

第十三章 四聖諦與八正道
四聖諦的正念∕八正道的正念∕菩提道果
■正念實修13:解脫道

詞彙表
正念實修的13個練習
■正念實修1:入出息念
■正念實修2:行禪
■正念實修3:進食
■正念實修4:身至念
■正念實修5:死亡
■正念實修6:受念處
■正念實修7:面對瞋恚
■正念實修8:心念處
■正念實修9:各種心所
■正念實修10:去除昏眠
■正念實修11:「十想」
■正念實修12:增長禪定
■正念實修13:解脫道
ISBN9789866362699 (平裝)
Hits12
Created date2023.11.21
Modified date2023.11.21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87474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