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敦煌改字本《十誦比丘尼戒本》研究——兼論“詞匯替換”作為佛經編輯方式 |
|
|
|
Author |
劉丹 (著)
|
Source |
文獻=The Documentation
|
Volume | n.1 |
Date | 2014 |
Pages | 93 - 108 |
Publisher | 中國國家圖書館 |
Location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敦煌; 戒律; 詞匯替換; 編輯方式; 藏外文獻 |
Abstract | 傳世的《十誦比丘尼戒本》是沙門法穎從《十誦律》中輯出的,南北朝時主要流傳于南方,敦煌文獻中存量頗少。前人研究敦煌律藏時,往往僅以法穎本為據,定名、敘錄及后續研究多有未善。大谷2-26號是一種古佚《十誦比丘尼戒本》,西本龍山以為鳩摩羅什所譯,陳寅恪等均曾質疑,迄無定論。系統調查可知,敦煌文獻中說一切有部的比丘尼戒本多與大谷2-26號同屬一書。新發現的抄本共有17號,其中8號(片)可綴合為3組。敦煌本的共戒改寫自鳩摩羅什譯《十誦比丘戒本》,改造方法是將其中涉及性別的詞匯對換。敦煌本《十誦比丘尼戒本》集中抄寫于西魏前后。北周武帝滅佛后,敦煌本的傳播鏈條中斷,南方的法穎本成為《十誦律》系統通行的尼戒本。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人的研究 二、新卷的發現 (一)北敦10616號 (二)文遺19+文遺18號 (三)斯12534+斯9114號 (四)北敦16179A+D+B+C號 (五)東山65號 三、編輯方式 (一)波羅夷法 (二)僧殘法 (三)舍墮法 (四)波夜提法 (五)眾學法 (六)七佛通偈 四、寫卷的歷史 (一)抄寫的年代 (二)纂輯與傳抄 (三)古本的亡佚 五、余論 |
ISSN | 10000437 (P); 10000437 (E) |
Hits | 32 |
Created date | 2024.07.08 |
Modified date | 2024.07.0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