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試論早期佛陀、菩薩像名實不符的現象——以早期金銅佛像為中心 |
|
|
|
Author |
何志國 (著)
|
Source |
中原文物=Relics from Central Plain
|
Volume | n.1 |
Date | 2021 |
Pages | 130 - 138 |
Publisher | 《中原文物》 編輯部 |
Location | 鄭州, 中國 [Zhengzhou,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佛裝觀世音金銅像; 蓮花手; 無畏手; 《觀世音普門品》 |
Abstract | 早期金銅佛像和造像碑上至少發現佛、菩薩造像與銘文混淆現象15例,分6種類型,年代從北魏晚期至隋,延續近百年。在6世紀晚期,佛、菩薩名實混淆與蓮花手觀世音向無畏手觀世音造型的轉變有關。在鳩摩羅什譯《觀世音普門品》中,有關觀世音可化身為佛和"施無畏者"記載的傳播和流行,促成了金銅無畏手觀世音和佛裝觀世音出現。佛、菩薩造像混淆現象可上溯到印度早期佛像時期,并貫穿中國佛教造像一千余年。 |
Table of contents | 一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類型 1. 造像是佛陀造型,銘文卻為“造觀世音像”,發現6例。 2. 銘文為“造觀世音像”,造像則同時具有佛和菩薩的服飾特征,或者模糊。共發現2例。 3. 造像為手持柳枝和凈瓶觀世音造型,發現3例,銘文分別為“無量壽”“天道佛”和“佛像”。 4. 觀世音像造型,銘文為“官世音佛”或“雙觀世音佛”。 5. 造像為觀世音像,雖然有“造觀世音像”銘文,卻增加“侍佛時”。 6. 造像為觀世音像,銘文卻模糊稱為“時佛”(侍佛)。 二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特點、出現時間和成因 1. 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特點 2. 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出現時間 3. 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原因 三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源流
|
ISSN | 10031731 (P); 10031731 (E) |
Hits | 15 |
Created date | 2024.07.11 |
Modified date | 2024.07.11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