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道家消長律與佛教緣起法之哲學比較——以《老子》與《中論》為主的考察 |
|
|
|
Author |
林建德 (著)
|
Source |
文史哲=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
Volume | n.5 |
Date | 2015 |
Pages | 18 - 32,165 |
Publisher | 山東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www.sdu.edu.cn/
|
Location | 濟南, 中國 [Chinan,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老子》; 《中論《; 道; 空性; 消長律; 緣起法 |
Abstract | 道家與佛教皆被視為有智慧的哲學學派或宗教,但兩大傳統的核心思想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相同與相異之處呢?將《老子》之"道"所呈現的兩兩消長之律,以及《中論》的"空"所要展現的緣起中道作一對比,可以析探早期道、佛核心義理系統各自的特色。就《中論》而言,萬物間皆是因此故彼的因緣和合,就《老子》來說,萬物皆在此彼的盈虛消長之中。佛教的因緣理論與道家的消長之道,雖然在表面上可有相似之處,如共同指出無常變化為世間的現象,但細部而論,佛教的此有彼有的因緣法則、因果律,與道家的此有彼無的消長律,實則并不相同。《中論》上承阿含、般若等思想,表達印度佛學中道不二的意旨,使能舍離二邊而從苦難中解脫;其所談的因緣,牽涉到的法義是四圣諦、十二因緣、空、假名、二諦等。但《老子》象征中國哲學的思想傳統,與《莊》、《易》等書開展出陰陽、有無等的兩儀、兩極、兩全或兩行之道,重視兩兩關系間的變化、辯證以及和諧、統一等,所論的消長之道,關聯或延伸的哲學概念,乃是道、自然、天人、剛柔、動靜、陰陽、虛實、有無等。就此而言,中國老學及道家哲學的兩兩、兩儀之道,與印度中觀學和佛教思想的不二中道、不二法門,各自成為不同面向的智慧典范,以因應人生的不同課題。 |
Table of contents | 一、道家《老子》陰陽消長律之特色 二、佛教《中論》中道緣起法之特色 三、道家消長律與佛教緣起法之哲學比較 (一)“對待流行”與“因緣生滅”不同的理論基礎 (二)“此有彼無”與“此有彼有”的異同 1.消長律與因緣法之相似處 (1)相依相待 (2)變異不定 2.消長律與因緣法之不同處 (1)以自然或身心現象為不同的出發點 (2)順應此彼或超脫此彼之差異 (三)因應不同的課題而各自開創其天地 1.不同課題之因應 2.各自開創其天地 四、結論 |
ISSN | 05114721 (P); 05114721 (E) |
Hits | 19 |
Created date | 2024.09.03 |
Modified date | 2024.09.0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