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曇曜譯經與早期雲岡石窟建造 以《雜寶藏經》為例=Tan Yao’s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utras and the Early Construction of Yungang Grottoes: A Case Study of Tsa Pao Tsang Ching |
|
|
|
Author |
郭靜娜 (著)
|
Source |
中國宗教=Religions in China
|
Volume | n.08 |
Date | 2020 |
Pages | 70 - 71 |
Publisher | 中國宗教雜誌社 |
Location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為雲岡石窟研究院。本文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專項資金項目“炳靈寺石窟漢傳佛教藝術的調查與研究”(編號:2019jbkyzx012)、山西省科技廳課題《山西文化產業視角下的雲岡石窟絲路文化研究》(課題號 2018041012—2)研究成果。 |
Keyword | 《雜寶藏經》; 主持者; 雲岡石窟 |
Abstract | 作為雲岡石窟的主持者,北魏沙門統曇曜不僅將西來文化融于石窟之中,更是根據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佛教的發展狀況將其所倡導的佛經教義表現于石窟之中。由此可見,曇曜譯經與石窟營造相得益彰,分別是北魏佛教文字與實物的記錄。北魏和平元年(460),高僧曇曜秉承圣命,于距平城16公里處的武州山開鑿石窟,石窟依山雕鑿,現存大小窟龕254個,大小造像59000余尊。作為皇家石窟的主持者,曇曜對雲岡石窟的雕刻內容、造像風格以及石窟的開鑿理念,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ISSN | 10067558 (P) |
Hits | 32 |
Created date | 2025.02.27 |
Modified date | 2025.02.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