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六朝隋唐佛教展開史
Author 船山徹 (著) ; 釋見弘 (譯) ; 陳陶 (譯)
Edition1
Date2025.06.12
Pages768
Publisher法鼓文化
Publisher Url https://www.ddc.com.tw/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Series中華佛學研究所漢傳佛教譯叢
Series No.2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Keyword佛教史; 魏晉南北朝; 隋唐; 中國
Abstract  六朝隋唐時代,佛教在漢地發展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呈現不同於印度佛教的風貌。船山徹教授是日本當代學界泰斗,他以「中國佛教的新展開」為探索主軸,建構了六朝隋唐佛教轉型的研究典範。

  這些研究貢獻為漢傳佛教揭示了五大面向:一、六朝時期發展出經典解釋科文、教理綱要書與音義書;二、以「體用對舉」為例,闡明漢語情境下特有的教理解釋;三、大藏經、經錄、經藏(佛教圖書館)等佛教知識庫的形成;四、大乘至上主義;五、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

  船山徹教授深入剖析六朝隋唐佛教發展的傳承與革新,從義理研究到修行實踐,勾勒出佛教發展的新軌跡,顯示漢傳佛教的特色與價值,是佛教學界眾所矚目的重量級著作。
Table of contents〔漢傳佛教譯叢序言〕釋果鏡
〔推薦序〕廖肇亨
〔中文版自序〕

前言
關於書名
各篇各章概要
初刊論文及主要修改之處

【第一篇 佛典解釋的基礎】
第一章 梁代的學術佛教
一、從佛典漢譯看梁代佛教的定位
(一)六朝譯業的興衰
(二)佛典類別與漢譯年代
二、《出要律儀》的稀有價值
三、中國特有注釋法的肇始
(一)在注釋的開頭解說經題
(二)注與疏
(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四)科段
(五)《大般涅槃經集解》的科段
(六)「體」、「用」與經典解說
四、綱要書《成實論大義記》
(一)《成實論大義記》的特色與構成
(二)術語「三假」
五、表示「佛教圖書館」的語詞
(一)「經藏」
(二)華林園的經藏
(三)「經臺」
(四)「般若臺」
(五)「大藏經」、「一切經」、「眾經」
小結

第二章 體用思想之起源
一、島田虔次說
二、神不滅論與如來藏思想
三、體、用與漢譯佛典
四、以往之異說
五、五〇〇年左右寶亮對體用的使用
六、體與用、本與跡、本與用
七、體用對舉的思想背景

第三章 「如是我聞」和「如是我聞一時」——經典解釋的基礎性反思
一、問題所在
二、以「如是我聞」四字為一句之說法
三、漢譯文獻中「如是我聞一時」的實例
四、鳩摩羅什的漢譯及其主張
五、梁代《大般涅槃經集解》的解釋
六、北魏菩提流支《金剛仙論》的解釋
七、將「一時」與前後雙方聯繫的印度注釋
八、中國的對應說
小結

第四章 梁代智藏的《成實論大義記》
一、緒言
二、智藏的著作
三、方法論上的備忘錄
四、《成實論大義記》佚文
五、《成實論大義記》的特徵
(一)構成
(二)關於佚文甲乙丙丁
(三)「三假」
(四)《成實論》譯本之補訂

第五章 真諦三藏的活動與著作
一、真諦的傳記
(一)史料
(二)真諦之名及別稱
(三)在印度的活動地和修學地
(四)所屬部派
(五)真諦之行腳與始興郡
(六)真諦傳的一幕——試圖自殺
二、真諦的著作
(一)從《開元釋教錄》所見
(二)其他
(三)真諦著作一覽
(四)含真諦著作佚文之文獻
三、從經量部說和正量部說所見真諦佚文的意義
(一)真諦與經量部
(二)正量部的戒律用語
四、真諦的經典解說法——七個特徵
(一)闡明一個詞語有多種含義
(二)固有名詞的語義解釋
(三)比較印度和中國
(四)比較各部派的異說
(五)用中國人名而非印度人名為例
(六)解說在中國成立的經典
(七)容許中國佛教獨有的「三十心」說
五、偏離漢譯範疇的注解要素
(一)梵語一詞譯成兩個漢字,分別給予不同的解釋
(二)在漢譯中應該屬於夾註的內容被寫入正文的例子
六、真諦佚文的意義
小結
(附)聖語藏本〈金光明經序〉錄文

【第二篇 敘述修行的文獻、體系的修行論以及修行成果】
第一章 隋唐以前的戒律接受史(概觀)
一、尋求戒律的趨勢
(一)曹魏的曇柯迦羅
(二)東晉、前秦的釋道安
二、五世紀前十年的長安
(一)鳩摩羅什譯《十誦律》
(二)《四分律》
三、四一〇至一五年左右在壽春和江陵的卑摩羅叉
(一)卑摩羅叉(約三三八─四一四)
(二)慧觀與佛馱跋陀羅
(三)《五百問事》與偽經《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
四、四一五至三〇年左右的建康
(一)《摩訶僧祇律》與《五分律》
(二)四種律的關係
五、四一〇至三〇年左右的涼州——菩薩戒的新登場
(一)北涼的曇無讖
(二)菩薩戒的概略
六、四三〇年代的建康——大乘戒與聲聞戒的展開
(一)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與僧伽跋摩
(二)曇摩蜜多
七、四四〇至六〇年的高昌,以及高昌與建康之間的聯繫
(一)北涼滅亡與曇景
(二)玄暢
八、《梵網經》和《菩薩珞瓔本業經》的出現
(一)偽經《梵網經》與偽經《菩薩瓔珞本業經》
(二)《梵網經》的編纂意圖
九、六世紀重估的《四分律》
(一)北朝的《四分律》
(二)《四分律》與大乘的聯繫

第二章 大乘的菩薩戒(概觀)
一、在中國的菩薩戒的開端
(一)五世紀的戒律書
(二)曇無讖、道進
二、印度的大乘戒
(一)大乘戒與菩薩戒
(二)關於《菩薩地》
(三)三聚戒
(四)受戒儀禮
(五)菩薩的自覺與輪迴轉生
(六)重罪的種類
(七)在《菩薩地》之後
三、在中國的開展
(一)《出家人受菩薩戒法》
(二)與皇帝或貴族的關聯
(三)《梵網經》的出現
(四)《菩薩瓔珞本業經》
(五)隋唐以後
四、遺留的問題
(一)菩薩戒與大乘律
(二)恢復清淨性的出罪法

第三章 梁代僧佑的《薩婆多師資傳》
一、《薩婆多師資傳》的構成與特徵
(一)書名與卷數
(二)編纂時期
(三)卷一與卷二
(四)卷三與卷四
(五)卷五的特色
二、《薩婆多師資傳》對禪佛教的祖統說的影響
(一)神會的達摩西天八祖說
(二)達摩二十九祖說
(三)《寶林傳》的達摩二十八祖說
(四)《薩婆多師資傳》所帶來的影響1——《寶林傳》
(五)《薩婆多師資傳》所帶來的影響2——〈傳法堂碑〉
(六)《北山錄》的達摩二十九祖說批判
(七)《薩婆多師資傳》的影響3——北宋的契嵩
(八)否定禪宗祖師說的子昉
小結
(附)《薩婆多師資傳》佚文錄

第四章 隋唐以前的破戒與異端
一、關於性行為的問題——鳩摩羅什與其他案例
二、殺人與戒律
三、偽裝聖者

【第三篇 修行與信仰】
第一章 聖者觀的兩個系統
一、問題所在
二、所謂的佛教聖者——初步考察
三、作為譯語的「聖」
(一)「聖」
(二)「賢聖」
(三)「仙」
四、聖者的自稱與他稱
(一)《高僧傳》中的聖者
(二)自稱的聖者與偽聖者
五、輕易的聖者化——其敘事的性格
(一)僧傳中的聖者與小乘的修行
(二)中國式的大乘形象
六、聖者人數的多寡
(一)認可多數聖者的情況
(二)認為僅有少數人能成為聖者的情況
七、修行階位和解釋的諸相
(一)聖者理論在五世紀末轉變
(二)偽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的三十心說
(三)初地的意義
(四)玄奘門下的修行體系
八、被道教吸收的修行階位說
(一)以十為單位的修行理論
(二)五道的體系
(三)《大智度論》的五道
(四)十單位的修行與五道的關係
九、理論與信仰間的空隙
(一)南嶽慧思與智顗的自覺
(二)玄奘與兜率天
(三)玄奘後的各種解釋
(四)彌勒內院
十、「異香、滿室」——聖的現前
(一)臨終的「頂暖」
(二)臨終的手指
(三)臨終的「異香」
(四)祈願救助
小結

第二章 異香――聖者的氣味
一、死的象徵表現
(一)彎曲的手指
(二)溫暖的頭頂
二、臨終的異香
三、異香是怎樣的氣味?

第三章 捨身的思想——極端的佛教行為
一、「捨身」一詞
(一)事例的確認
(二)「捨身」的四種含義
二、原義的捨身
(一)種類和典據
(二)周圍的反應
(三)捨身與自殺
(四)屍陀林葬
(五)捨身與孝
三、象徵性的捨身
(一)理論的側面
(二)歷史的側面
小結

結語
各章概述
中國的新展開1:作為經典解釋的科文、教理綱要書、音義書
中國的新展開2:基於漢語表達的教理解釋——體用對舉和基於漢字的術語解釋
中國的新展開3:作為知識庫的大藏經、經錄、經藏(佛教圖書館)
中國的新展開4:大乘至上主義
中國的新展開5: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

增補 邁向文字檢索的新境界──為了全面網羅「散在一致」的文字串
一、序論
二、文字檢索的價值
三、文字檢索的兩種類型
四、現階段的應對措施
五、「散在一致」—─目前無法進行的文字檢索案例
六、提案的結論
略號和先行研究

文獻與略號
後記
索引
ISBN9786267345764 (平裝)
Hits31
Created date2025.06.14
Modified date2025.06.14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711190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