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法海津梁在香港:佛教法相學會研究
Author 趙敬邦 (著)
Edition1
Date2025.06.05
Pages242
Publisher秀威資訊=Showwe Information
Publisher Url https://www.showwe.com.tw/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Series讀歷史
Series No.176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Keyword佛教法相學會
Abstract  1965年,羅時憲先生在香港創立佛教法相學會,以弘揚唯識(vijñapti-mātra)思想為志業。作為由居士推動的弘法組織,法相學會在香港深耕一甲子,見證唯識思想在近現代中國佛教中的承續與轉化。

  唯識宗一向被視為忠於印度佛教的宗派,保留印度佛教的原本面貌,幾未受到傳統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甚至被視為一種印度哲學。然而,它在中國唐代僅短暫盛行約七十年便告衰落,直至清末民初才出現復甦跡象。當學界普遍認為弘揚唯識的風氣已然消退,卻不知羅時憲早於1949年便將此學脈自中國本土帶入香港,為唯識思想的延續開啟了新的可能。

  依循太虛法師的觀點,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既非傳統中國佛教的延伸,也不完全受限於現代西方的宗教模式,因而得以孕育出一種別於中、西的獨特文化形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唯識思想得以重新被理解與實踐,展現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命力與思辨價值。

  本書以「居士弘法」、「闡揚唯識」與「香港角色」為三大主軸,深入探討佛教法相學會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實踐,揭示其在當代香港佛教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深遠意義。
Table of contents
編輯書前註
羅時憲先生與佛教法相學會照片集錦
凡例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引子——《佛經選要》編纂的啟示
第二節:研究問題
第三節:釋名及進路

第二章:在華唯識與居士弘法
第一節:唐玄奘留印的因緣
第二節:明代的知識論轉向
第三節:近代對「真佛教」的追尋
第四節:小結

第三章:香港角色與學會成立
第一節:兩岸以外的出路
第二節:戰後香港的文化環境
第三節:羅時憲與香港佛教
第四節:佛教法相學會簡史
第五節:小結

第四章:學會工作簡析
第一節:討論的角度
第二節:唯識在佛教的角色
第三節:對中國佛教的助益
第四節:為未來文化作預備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學會的性格
第二節:殊勝及局限
第三節:法海中前航


附錄一:羅德光先生訪問
附錄二:李潤生先生訪問
附表一:羅時憲先生年譜
附表二:佛教法相學會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ISBN9786267511886 (平裝)
Hits35
Created date2025.06.14
Modified date2025.06.14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711192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